王慶明
地理課堂追問法是指在某個地理問題得到回答后,順其思路對問題窮追不舍,刨根究底,繼續發問:“是什么”“在哪里”“為什么”。問答是課堂中司空見慣的,表現為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生問答等形式,我認為,老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追問法”駕馭課堂,引導學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追問法要求老師要加深對教材的了解,研究學生。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中老師雖退居二線,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但老師的作用并沒有削弱反而更得到了強化,對老師的要求更不斷得到提高,不但要求老師具有較高的把握文本、駕馭課堂的能力,更要求其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適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所以“追問”實際上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席地位的體現,不可忽視或輕視。例如,講地球的公轉,先讓同學們看公轉示意圖,發現了什么,交流討論,看誰發現得多。開始問,公轉時誰繞誰轉?公轉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長時間?公轉時地球身子正否?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哪?北半球進入什么季節?晝夜長短情況?正午太陽高度情況?中午物體影子長短情況?中午陽光進入房屋范圍情況?南半球又如何?為什么?冬至日呢?請總結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這就要求老師精心準備,引導到位,預設遇到的所有問題。
二、突出學生學習的方向性
老師正確的引導方向決定學生學習的方向。學生的高效學習是建立在有明確目標基礎上的,當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老師能及時地引導追問,勢必會使學生撥云見霧,豁然開朗。邏輯學上的“是什么”“在哪里”“為什么”三個問題,最能落實文本中涉及的問題,“是什么”涉及的是地理事物類型問題,“在哪里”體現的是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為什么”涉及地理事物的構造及原因發展問題,如果教師步步追問,引導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完成了教學目標。所以利用追問法使學生的自學更加高效有序,既指出方向又提供途徑,學習就更加順利。
三、突出課堂的教學目標
層層追問的目的是解決這節課的任務,不是亂問。教學目標的落實是課堂教學首先要解決的任務,同時也是高效課堂必須具備的條件,然而,在有些課堂中,由于采用的方法不當,使學生的討論在無序狀態下進行,要么不能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進行討論,偏離教學目標,要么是在沒有時間觀念下討論,把一些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上,占用了大量時間,擠占了完成教學目標的時間。
四、突出思維的延續性
追問能促使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追問是老師課堂教學的法寶,面對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質疑追問,使學生的回答正確準確,追問可以使他的思路更加明確,思考更加全面,如果回答不準確或是錯誤的,追問可以使他溯本追源,發現問題錯誤之所在,調整思考問題的方向或方法,這不僅僅是對問題正確與否的矯正,更是對思維的培養。對學生問題的回答,教師的評價不能只用一句好或者不好,要分析答案后面所隱藏的東西,是知識的還是方法的,追問就可以揭開這些隱性的東西。新課程倡導把學生當做教學資源,追問就是使學生成為資源的手段。
教材僅僅是一個平臺,老師不是教地理課本而是利用地理課本,老師要立足于地理課堂但要放眼于課外,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老師的追問就是要引導學生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實現地理與生活的對接。引導生活,服務生產,建構正確的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銅山區清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