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莉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作業可以說是學生學習內容鞏固和反饋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設計數學作業時,一定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數學作業觀,注重形式的創新性和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個性在作業中張揚。使學生在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從而實現數學的“三維”教學目標。
關鍵詞:興趣;負擔;成功感
一、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設計作業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使學生研究、探討數學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掘,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學生對作業感興趣了,作業就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抓住“有趣”兩個字。
如:學習“比多求和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每位學生準備一副撲克牌。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同桌合作:一個出題,一個猜點。如:學習了“認識圖形”后,可以設計這樣的游戲:把一個同學的眼睛蒙起來,讓他用手摸口袋里的圖形,說出是什么?并說出是根據什么辨認出來的。這樣的練習將所學的知識蘊含于游戲中,是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不僅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用數學語言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作業是一個游戲天地、學習的樂園。
二、設計自主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作業設計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學生通過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如:教學完“生活中的大數”后,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練習。A.數一數,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數數活動。B.讀一讀,并說一說數的組成。C.用2、8、0、0組成不同的四位數。
這種作業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就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保證了全體學生都在不同的目標下練有所得,使他們樂學而不厭,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如:每一單元快結束時,我事先布置學生尋找或自己創作本單元你認為最典型或最容易錯的題目,上交后由老師選擇匯總成單元練習題,每題的后面寫上“此題由××同學提供”。當這樣的練習紙發到每個學生手上時,興奮與自信顯現在每個學生的臉上。學生做這樣的作業也更認真了。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功感
獲得成功是每一位學生的向往,也是每一位學生的權利,教師要為學生的多向合作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問難,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通”的意境。讓學生主動探究,大膽創新,在作業中獲得成功體驗。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請你在家觀察一些紅領巾、蝴蝶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有什么發現?對具有這種特征的圖形你有什么感覺?又如,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后,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配置一些消毒藥水給廚房用品消毒。通過分析、操作、交流、探究,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及策略,為學生提供探究方向、時間、空間以及方法,激活思維,給學生一個創造能力得以發揮的平臺。這樣的作業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優化設計內容豐富、新穎多樣,有探索性,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可大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一方面鞏固了知識,另一方面發展了情感,讓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的魅力,感覺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真正促進了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湖縣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