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林
摘 要:語文味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存在。結合實踐,論述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課文中的語文味散發出來。
關鍵詞:精心導入;創設情境;語文味
課堂教學是初中語文最重要的場所,對學生能否學好語文、培養出人文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斥著語法、生字詞等枯燥無味的內容,語文核心的人文性、審美性的內涵沒有得到重視,尤其是中文作為一種抒發人情感的語言性和語文性沒有得到體現,導致很多學生越來越覺得語文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沒有意思,最終對學生學習成績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中采取措施發掘“語文味”,讓學生對語文更感興趣,從而推動教學發展。
當然,要發掘、體現語文性,并不是簡單說教就能做到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等教學實際,采取多種措施,盡量讓語文更加具有生活性、人文性、審美性,讓語文的語文性愈加明顯。
一、精心導入
吸引學生興趣的往往是開始的三五分鐘,所以,教師要充分注重教學導入問題,在內容和形式上力求新穎,以使學生能夠聚集注意力,在教學初始就充滿語文味。當然,這不能把教師比作說書人,而是要求教師能在導入時讓學生感受到一些人文性,能讓他們感覺到語文的美以及內容中體現出來的真善美。在這點上,托爾斯泰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開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寫出了一個絕妙、傳唱后世的開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個開頭不僅富有哲理,還能夠深深吸引讀者的胃口和欲望,所以教師在授課時,也應該參照這些廣為流傳的形式,創造適合自己的導語。
一般來說,導入語可以是提問、設置懸念、故事等,無論怎么設計,教師都應該凸顯出新奇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已經具備初級社會經驗的初中生。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先將這個故事的梗概說出來,讓學生猜想為什么這個皇帝甘愿不穿衣服、上當受騙,為什么大家都說謊,對不存在的衣服贊不絕口。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有所思考,從而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學情境,讓他們自己產生發掘故事背后道理的欲望。
二、創設課堂情境
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在一定教學規律下千變萬化、能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只有做到這點,才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才能讓他們樂學、善學,增強學習效果。在實踐中,這往往都是通過創設課堂情境來實現的,筆者在這點上,往往是通過以下兩點來實現的:
1.通過生活化的演示和扮演來創設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激起學生的共
鳴,讓他們在對比中產生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我的母親》時,可以讓幾個學生向大家展示他們的母親是如何愛護他們的,具體的細節是什么,他們的感受又是什么。通過這種生活和課堂學習之間的對比,可以讓學生立刻產生同情心,讓他們明白母親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決心和興趣。
教師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來創設情境。初中生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他們對具象的事物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如果能充分認識到這點,教師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認識,從而產生審美認同,為進一步掌握課文奠定基礎。比如,在學習《端午日》時,就可以選幾個學生模擬表演鼓手、鑼手等角色,再加上一些道具,來突出龍舟賽的熱鬧歡騰氣氛。再比如,在學習《孔乙己》時,可以讓學生演其中的一些片段,讓他們體會到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心情,體會作者“排出九文大錢”等用詞的精妙和對人物心理刻畫的精確,從而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語文味道。
2.通過音樂圖畫等新形式創設情境
將多媒體引入初中語文教學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只是很多語文教師沒有很好地做到這點。其實現代語文教學是需要音樂、圖畫等輔助工具的,尤其是現在網絡上有海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學校一般都有投影儀等硬件設備,不使用這些資源是非常可惜的。比如,在學習《松鼠》時,考慮到很多學生不熟悉松鼠的外形、習性等,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這方面的照片,讓學生對松鼠有具體的認識。再比如,在學習《口技》時,可以在網絡上找一段口技表演,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口技的微妙和魔力,從而讓他們陶醉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讓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產生向往之心,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實踐證明,只有將生活緊密聯系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濃濃的語文味,才能讓學生在樂中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多動動腦筋,采取多種措施將課文中的語文味散發出來,以促進初中生學好語文、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沈明明.淺談如何讓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J].成才之路,2010(15).
[2]田序秋,桑秋鳳.課改下的語文課堂要走出誤區[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2).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