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茵
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往往習慣將課堂教學僅僅看做個體知識傳授的簡單過程,以至課堂教學失去了不斷促進學生創新與發展的生命活力。因此,為了在課堂上,尤其是操作性較強的信息技術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要進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積極做好課堂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并注重評價環節內容與方式的合理使用,以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教學設計;觀念;引導;自主探究;課堂評價
新課程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由被動地聽講與接受轉變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由注重結論轉變為關注過程、獲得體驗。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是信息技術教師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根據課堂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的反思,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先看老師操作,然后機械的回憶、重復,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效率低下。在學校開展的“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學教互動、精講精練”十六字方針為基本特征的自主學習型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改革之下,我充分認識到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的重要性,轉變原有教學觀念,改變了教學方式。
結合“以學定教、先教后學”的原則,現在采用的主要模式是:教師通過廣播形式展示學習目標,拋出必須完成的總任務,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要求,把總任務分解成了幾個可操作和易操作的小任務。學生討論,老師提供必要的、建設性的意見。然后,根據得出的結論,讓學生探索實踐。簡單的任務自學完成,復雜的任務則可以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整個實踐過程,老師提供給學生事先準備好的學案,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到達成功彼岸。
這中間很關鍵的環節是互助學習小組的組建。一開始就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基于自愿組合,且能體現ABC不同層次,同小組相鄰,每組3~4人,一名組長。這種基于學生學習水平的分組,有利于復式分層教學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
培養。
二、積極做好課堂的引導者和服務者
課題上要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任務,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設計與完成任務的能力,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實踐技能。為了高效課堂,老師備課時除了常規的鉆研教材、明確目標內容外,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任務設計也很關鍵,這個任務,既要圍繞教學目標,又要讓內容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做得有動力。因此,教師要打破教學框架,精心設計符合信息技術教學特點的教學結構,在情景設計上用心思。它本身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要從教材出發,抓住學生好奇、好勝、求知欲強的心理特點。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上網獲取信息”時,我將整個上課過程模擬為一次網上海南之旅,學生是游客,老師充當導游。對于這樣的一次“旅行”,學生充滿新鮮感,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對這項活動的感興趣程度,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同時配合教學任務,還要搜集好各類素材,這些素材也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
另一個重點是圍繞任務編寫讓學生一看就懂的學習資料,而且不能忽略了教材的引領作用。新版教材中的“實踐學習”就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資料。同時,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提升操作技能,在學習資料里可以加入“知識鏈接”一類的內容,讓學生可以多途徑、多方法完成任務。
三、注重評價內容與方式
信息技術課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以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價依據,全面評估學生的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我通常采用逐項評價指標,用批注方式對每項進行說明,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能對目標有清晰的認識。任務完成后,為讓學生體驗成功,被同伴認可,是激勵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對學生網頁評價時,采用小組捆綁式,以小組為單元評價,促進互助,提高大局意識。請所在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作品,并做口頭匯報,介紹自己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然后讓學生互評,指出他們認為的優缺點。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評價。這個過程,老師認真傾聽,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表達的條理性。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互評的過程,可以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也能讓老師更好地洞察學生的個性特點。最后,在分析作品的基礎上,對不足之處適當指出,但更重要的是對于他們的閃光點給予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在思想情感上引導他們朝積極的方向努力。
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能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信息技術課的特點,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自信,充滿探索和求知的激情,充滿自由的生機和學習的活力,這個課堂互助學習的過程勢必會成為學生心馳神往的神圣殿堂。
參考文獻:
余文森.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教育發展研究,2007(Z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