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南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主要是枯燥的理論性知識,因此,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而感情引導則是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因此,現代化教育模式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思想品德授課模式。
關鍵詞:情感滲透;案例滲情;寓教于樂;以情導航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現代化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提升教學質量,進行特色化教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潛心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合作,弘揚教學精神,提升教學能力。思想品德教學是一種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因此,要動之以情才能與學生心靈相通,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情感滲透,以情激趣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都是以枯燥的理論知識為課堂主題,課堂氣氛凝重,學生對思想品德提不起興趣,教師自然也沒有教學激情,很多學生都處于精神分散狀態,甚至是深度睡眠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補發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搞好課堂氣氛,以飽滿的情感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熱情。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講解我國的輝煌歷史、傳奇人物、世界奇跡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祖國有一種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當講到“國家問題”和“民生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團結友愛,關注弱勢群體;當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解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尊重學生的信仰;在進行負面現象的批判時,要教會學生辨別是非、黑白分明等。通過這種相互間的情感交流,老師與同學容易找到共同點,產生情感共鳴,學生自然會對思想品德的學習產生興趣,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
二、以案例滲情,吸引學生
思想品德課程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典型案例和時事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動態,拓寬學習的體系,這不僅可以為政治課堂增添色彩,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案例講解的過程就像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會在聽的同時,開動腦筋思考,并提出疑問,進行討論,課堂的氣氛自然變得愉快和諧了。教師在進行案例選擇的時候,要注重貼近生活,易于理解,最好在學生認知的范圍內,因為這樣的知識可以起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便于老師進行引導。如,在教授《青少年要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一課時,我們可以選擇“十一國慶天安門升旗觀禮后留五噸垃圾”的熱點新聞為案例,為學生講解亂扔垃圾的道德問題,垃圾造成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最后教授學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作為青少年保護環境的義務,這樣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從而得到有關保護環境的情感認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恰當的案例可以讓思想品德教學事半功倍。在課堂的最后,老師可以給學生保留幾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討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事情,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提高教育質量。
三、寓教于樂,以情促學
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要運用多種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的活動、帶領學生進行專項問題的社會調研、組織志愿者活動、進行春游等,同時在課外時間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焦點問題的辯論賽、書法大賽等,成立班級討論群,進行課題討論和教師答疑。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個聊天交流的過程,在愉快的氛圍里掌握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推進素質教育。
四、關愛學生,以情導航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學會與學生合作,而不是始終以威嚴的主導者身份與學生相處。在課堂上,教師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和諧平等的相處,成為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思想交流也就不會有抵觸心理,學生自然也愿意向老師吐露心聲,這樣老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因材施教,這樣的情感教育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愛學生的成長,正所謂“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從古至今,“良師益友”一直都是備受推崇的教育理念,教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中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動態和生活狀況,多進行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應用情境教學,幫助學生釋放情感,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親身體驗結合起來,勢必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情感教學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教師進行循循善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多與學生交流,讓學生無意中受到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洗禮。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還需要一顆愛護學生的心,只有這樣,情感教學才能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劉明新.淺談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科技信息,2013(19).
[2]王文國.初中政治情感教學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2012(34).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