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陳國
摘 要:村鎮文化建設既是保障群眾文化權益,實現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運用文化發展規律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必要方式。近年來寧德村鎮文化建設堅持文化健康繁榮的原則,在文化建設上取得較好成績。但隨著文化發展的新要求,村鎮中所面臨的區域文化困境也更加凸顯,因此,優化村鎮文化建設具有現實必要性。
關鍵詞:村鎮文化;瓶頸分析;主要思路
村鎮文化是廣義文化中最樸實的源文化,其建設的優劣對整體文化的發展影響深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村鎮文化,是保護和發展文化根源的必然選擇, 對進一步塑造農民文化、開發和挖掘鄉土特色文化,最終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平衡、運行高效、服務優質、覆蓋面廣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重要意義。
一、貫嶺鎮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文化機制困境
村鎮文化的現狀受制于當前社會經濟基礎結構,當代中國村鎮文化的特點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發展進程的縮影。
1、文化資金總量不足。文化設施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村鎮中的文化設施建設仍然有限,近些年,政府雖然加大對于文化建設的經費的投入,但對于不斷膨脹的文化需求,仍顯捉襟見肘。文化活動大部分活動資金依賴于上級部門撥款支撐,經費保障方面較為困難。例如先后被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茗洋紀念館”,因下撥資金有限,其本身又無法創收,基礎設施和內部資源的完善較為困難,開展文化活動受到一定的影響。
2、重“物”輕“文”。從廣義上看,經濟領域的投入與文化發展存在一定交叉關系,但與文化本身的發展缺少現實關聯。近年來,貫嶺工農產業的發展較為迅速,逐步行成以貫嶺工業片區,檳榔芋產業,梔子種植等為代表的地方經濟發展極,但相比之下,文化投入較為不足,特別是對文化軟設施的投入多被忽略,如由于文化站編制不夠,現有的文化站專職工作人員僅站長一人;同時,當地民間藝人也因經濟收入紛紛棄藝改行。
3、文化效果評估難且設施不協調。文化效果評估對于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對農村文化建設起著監督管理和約束作用。但目前農村文化建設評估工作機制不全,評價標準存在著“形式主義傾向”。對農村文化的評估很少涉及到諸如文化設施合不合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同時,大部分鄉鎮公共文化設施還滿足不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再加上鄉鎮財政困難,文化基礎建設資金難以保障,勢必影響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
(二)文化承接困境
從文化發展變遷的角度來看,當代村鎮文化是一種活態文化。傳承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如何在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今天,做好村鎮文化的承接,是當前文化發展中的隱性問題,而如何以辯證的方式來承接古今文化,也是文化發展的又一困境。
1、文化主體空心化。現如今農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已成趨勢,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滯留在城市。留在村子里的主要是兒童、婦女和老人,貫嶺鎮此情況較少,但仍存在一定比例。這一方面使村鎮文化主體逐步空心化,造成年齡斷層,消減了村鎮文化發展的后勁,造成了村鎮傳統文化的承接斷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因缺乏中堅力量的參與,客觀上被邊緣化,公共文化參與率不高。
2、都市文化對村鎮文化的驅逐。人員在城鄉間往返,把富有時代新意的都市文化帶到了農村,大量的都市文化逐漸占據了村鎮文化的主導地位,伴隨著現代都市文化的滲透,村鎮文化開始出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都市文化的魅力,激發了農民群眾新的文化需求,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村鎮文化和文化記憶正逐步消失,特別是優秀的傳承技藝,在文化的高速交融過程中漸漸失傳,在現代化的都市文化擠壓下生存空間日益萎縮。
二、貫嶺鎮文化建設突破困境的主要思路
(一)創新文化建設機制
創新型文化建設機制是村鎮文化發展的“源動力”, 良好的機制設計不僅是創新文化的需要,也是突破文化發展困境的首要條件。
1、依托市場,激活村鎮文化。市場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村鎮文化中對于經營性文化建設更多的應依靠市場,以此激活文化發展動力。對此,一是創建文化亮點,讓文化走市場。貫嶺鎮工藝儺戲(戲祖)、傳統曲藝“嘭嘭鼓”, “布袋木偶”戲三者藝術表現形式別具一格,有很強的人文特征和藝術感染力,而如何讓現代元素融入到傳統藝術中,讓市場接受,是當下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二是突出亮點,讓市場找到文化。文化與經濟市場聯系緊密,市場資本是文化延續的血液,要讓市場在繁雜的文化資源中發現貫嶺村鎮亮點文化,其中構建亮點文化,并對其加大宣傳是種有效方式。
2、以“文”促“物”,協調發展。從長遠來看,文化投入與經濟生產投入兩者并不成矛盾關系,相反,加大對文化設施特別是文化軟設施的投入,可間接促進生產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一是設立專門文化課程,對內培養文化傳承人才。例如對貫嶺鎮木偶戲藝人的培養,可利用經濟生產閑暇時期召集相關人員進行授課培養,此做法既不影響生產,又達到傳承技藝之目的。二是設立文化講壇,對外宣傳文化特色。在福鼎一些旅游集中地利用文化實體商鋪為載體,開設茶葉制作技藝、黃梔子制作技藝、檳榔芋制作技藝、鄉村工藝泥塑等文化宣講堂,以旅游為窗口讓市場了解村鎮文化,同時消費村鎮文化,以達到“文”“物”協調發展。
(二)重塑村鎮文化,打造特色地方文化市場
1、恢復文化本源,樹立村鎮文化自信。根據前面的分析,農民文化受到現代都市文化的吸引,農村原有的文化體系和社區記憶正在逐步喪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村鎮文化自信力不足。因此,我們必須對村鎮文化本源進行重塑,恢復和保護有利于農村、農業和農民生活價值與生活意義相關的文化要素,重新樹立村鎮文化自信力。同時,鄉土特色地方文化與村民之間的文化心理貼切,其特有的“鄉土性”更加符合農民的鄉土情結,更加有利于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因此,我們應做好保護農村鄉土特色地方文化的工作,并從實際生活中出發挖掘“鄉土性”較強的群眾性文化。
2、以自信心為導向,打造特色文化。多數文化都具有一定特色,但并非所有文化都能成為特色文化。村鎮的特色文化也要靠“后天”的打造,而這種打造過程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近年來貫嶺鎮籌資100萬元在集鎮建綜合文化站,籌資50萬元在茗洋村興建的“紅茗洋”紀念館,以及籌資70多萬元在邦福村興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即綜合又突出的展示了地區文化,滿足了群眾文化需求,收效顯著。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可多嘗試此類做法,使村鎮文化效益最大化。
3、整合現有文化資源,構建文化市場。貫嶺鎮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據統計,貫嶺鎮僅文物點就有28處,對這些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運用是突破文化發展困境的又一方式,在整合文化資源,構建當地文化市場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好引領者、有益的投資者、監督者和參與者的多重角色;一方面為文化交流提供信息,降低文化交流的交易成本,同時,為文化交流提供場所,降低文化流動的成本,降低文化消費的價格;另一方面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不斷發展壯大新時期下的農村內生型文化,推動文化市場發展。
(三)利用文化“衰弱”的有益性,創造“培育”的有效性
從哲學的維度來看“地域性存在在走向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這是一個有益的衰落”。從具象上看,村鎮文化的發展歷程也呈現這樣的規律。根據前面提到,村鎮文化受外部因素影響,出現承接性困境,這種困境在發展歷程中屬“衰弱”期,而這樣的“衰弱”一方面是有益的,它摒除了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不利因素。而我們要做的則是萃取“衰弱”文化中可為新時期文化發展、培育的新模式。貫嶺鎮文化在歷經部分文化承接斷裂之后所產生的文化暫時性“衰弱”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為新的文化培育提供新形式。
1、在“衰弱”中“培育”文化主體。村鎮文化主體包括群眾、政府、文化單位、文化管理組織和民間文化組織等,在文化“衰弱”過程中對主體的“培育”尤為重要,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群眾是村鎮“文化人”,應強化貫嶺鎮群眾對村鎮文化的認同感,避免在文化承接斷裂之時消亡其特有的鄉土文化氣息。政府、文化單位、文化管理組織和民間文化組織等應在“衰弱”中萃取優良文化品種,進一步培育出新時期有益的村鎮文化。
2、在“衰弱”中“培育”文化要素。村鎮文化要素包括文化資本、文化人才、文化遺產、文化設施等。村鎮文化在有益的“衰弱”過程中,要促進村鎮文化要素的優化配置,使文化要素有益運行。同時鄉土特色是村鎮文化建設的重要條件,要加快鄉土特色文化要素的保護和培育,增強農村對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貫嶺鎮建成以文化陣地為核心,多種文化要素并重發展的新模式,新時期將進一步完善模式運轉,對進一步突破文化發展中的困境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少鶴,雷順號:文化墻“激活”農村文化“精神末梢”——福建省福鼎市農村文化墻建設紀實[J]農家顧問2013.(9)
[2]孫萍:《文化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第1版(6)
[3]劉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2.(5)
[4]鄭宇澤: 深境中類向性概念文化的探尋——兼論“歷史交往”鏡罩中國文化的定義[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卷[N]6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陳書紀:論民間信仰在古村落保護中的作用——以寧德市蕉城區霍童古鎮為例[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