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敏
摘 要:“生態立州”是恩施自治州立州之本,“產業興州”是恩施自治州發展的根本選擇。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只有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全面審視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現有三大產業發展現狀,找準問題的癥結,科學推進生態產業建設。在三大產業發展中,確立生態產業鏈理念,注重產業間協調,既要加強政府引導,更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加快發展資源組合優、生態成本低、關聯程度強、產業層次高、產業鏈條長的特色生態產業體系,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全國先進自治州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生態;生態產業;生態產業鏈;建設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恩施自治州,面積2.4萬平方公里,近400萬人,鄉村人口占到近70%。由于自然條件及歷史原因,這里的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工業化水平低,服務業發展滯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下轄8個縣市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是我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但這里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山水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素有“世界硒都”、“華中藥庫”、“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和“土苗風情園”之美譽。生態環境優越,生態平衡沒有遭到破壞,這是發達地區所不具有的發展優勢。如何利用這些優勢來彌補發展劣勢?中共恩施州委六屆七次全會指出,要“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并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以改革、創新、求實精神建設美麗恩施,奮力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綠色繁榮、生態文明上走在全省、全國30個自治州乃至全國前列的宏偉目標。
恩施州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既定目標,必須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科學處理“生態立州”與“產業興州”的關系,“既要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又要把金山銀山做的更大”,轉變發展方式,以“產業興州”為突破口,在生態產業發展上做文章。必須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全面審視三大產業內在聯系,探析生態產業鏈建設的新模式,加快轉變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以實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規范、制度、路徑探索等方面走在其它地區的前列。
一、全面審視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三大產業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的社會形態。是貫穿于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生態產業,就是一種將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進行縱向結合,將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進行橫向耦合,將生產基地與周邊環境納入整個生態系統進行統一管理,以謀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廢棄物向系統外的零排放,以企業的社會服務功能而不僅是產品或利潤為生產目標產業集團。它強調生產與環境和諧、發展與承載力一致、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為特征。生態文明建設明顯要求人類能夠從生產、交換、消費、再生產等各個環節實現綜合平衡、永續發展。
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三大產業的關系,不應再過分強調誰先誰后、誰輕誰重,而應該高度重視三者的緊密結合、融合與統一經營和管理的關系了。要把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與再生產能力建設緊緊結合起來,必須站在全局高度,注重三大產業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產業間在產前、產中、產后中對資源的開發、環境的保護、產品的回收利用等等。以農業發展為例,由恩施州農業發展的現狀決定,農業發展不是僅僅追求農產品的增長、農民的增收、農村的進步,其發展應該以生態農莊旅游、休閑、觀光、體驗為特色,以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載體,以發展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依托,走原生態的特色發展道路。生態農業應與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緊緊融合在一起,將三大產業作為一條生物鏈條,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形成一個閉合循環的生產線路。農業發展不再僅僅反映在農業產值、農民增收上,而是反映在農業在對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幫撐作用、農業的綜合產值、農民的全面收益上,反映在農業、農民、農村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鏈條中起到的承接作用上。同樣的道理,工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也是反映其在整個發展鏈條中的作用發揮的怎樣,而不僅僅是工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的問題。
總之,三大產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間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環境的建設維護、效益的相互提高而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物鏈條,彼此不可分離。
二、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科學分析恩施州三大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恩施州三大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產值占比較大,工業發展水平不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差距較大等等,雖然有較大差距,但站在歷史縱向上比較,我們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2013年三次產業比分別為:24.1%,35.8%,40.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16697元,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改善,社會市場開放、各種物資供應充足。雖然貧困人口還有100多萬,但溫飽問題已總體解決。在這個條件下確立生態文明理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其基本物質條件是具備的。
用生態文明理念的要求,科學分析恩施州三大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應該看到:第一,受市場經濟影響,三大產業都受市場供求影響,生產出現了一定的盲目性,帶來了資源浪費。比如,產業內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及無序競爭問題。第二,受行政規劃追求績效影響,三大產業發展過分追求量的增加、速度的加快,過分強調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必然會導致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農業發展的“六百雙五”目標及六大產業鏈建設到2020年實現近1000億元的綜合產值目標。第三,受傳統發展思維影響,三大產業發展缺乏整體思維,各自為政,必然導致產業鏈條短、產業鏈條細的問題。第四,生態文明理念缺乏,三大產業受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影響,必然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時有發生。第五,受傳統發展思維影響,發展重心依然放在物質文明上,增速、產值等經濟指標依然是政績的最重要考核指標,政府行政對經濟干預較多,市場主體對政府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性。第六,三大產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全局觀念,必然導致社會發展中顧此失彼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在重視工業發展時出現環境問題,在重視環境保護時經濟發展出現乏力的問題等等。
三、恩施州三大產業建設的路徑簡析
既要做大金山銀山,更要保護好綠水青山。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面對媒體采訪時曾說過:因為恩施發展落后,我們更應該注意踩住剎車,把握好發展方向。其語義十分明確,就是要求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要注意發展的質量和保護好環境,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必須成為恩施州發展的根本理念,應該在以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思考發展問題。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三大產業發展,就是要發展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同時還應發展好環保產業。用生態產業鏈理念來指導,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注重頂層設計、協調產業發展。
(一)以生態產業鏈理念為指導,加強農業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生態農業。
恩施州是農業大州,發展生態農業是其必然選擇。生態農業主要指以光合資源生產為目的,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等。生態農業是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生態產業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和整個產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自覺減少對環境、土地、森林、草地、水體有污染、破壞作用的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使用,必須減少機械化、規模化的面積,恢復生態多樣平衡、實現生態和諧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以生態產業鏈理念為指導,加強工業產業內部協調,實現資源內部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的壓力,發展生態工業。
恩施州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發展以礦產資源生產為目的的自然資源開采業以及以綠色生物資源為原料的有形加工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保持生態優勢,必須走發展生態工業之路。生態工業不僅在生態產業系統中扮演生產者的角色,而且在其產業內部還要求不同企業之間能夠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避免破壞環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就要加強產業生態管理,注重能源生態建設和產業生態化建設。
(三)以生態產業鏈理念為指導,必須加快環保產業的發展。
由于恩施州基本沒有重工業、環境沒有遭到大的破壞,所以,環保產業發展幾乎是一塊空白,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加快,環保產業發展也成為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必須。環保產業指從事污染治理、資源再生利用和生態恢復保護的產業部門,這些產業主要是消除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其生態經濟功能相當于生態系統中的還原者或分解者。環保產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是以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主要包括:一是與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有關的生產服務企業。二是與節能降耗技術、減排及降低產品有害物質含量有關的技術研究開發、設備生產企業。三是廢污物的循環利用、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設備生產企業。四是提供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等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
(四)以生態產業鏈理念為指導,加快發展生態服務業
由于受到第一、二產業發展水平制約,恩施州的服務業發展滯后,生態服務業發展落后。生態服務業主要包括社會生態服務業和智力生態服務業。前者以提供社會服務為目的,主要包括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建設、生產區生態恢復等產業;后者則是以研發、教育和管理為目的,包括生態信息、生態金融、風險評估、生態產業教育等產業。
總之,各個產業部門應依據其生態經濟功能的不同構成,建立與生態系統功能結構一致的生態產業系統結構。比如,形成“資源生態農業(或資源產業)——生態工業(或加工產業)——環保產業——生態服務產業——生態農業”的生態系統結構。加快這些鏈條上各產業的發展,注重其發揮生態功能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產業功能的作用。確立生態產業鏈理念,注重產業間協調,加快發展資源組合優、生態成本低、關聯程度強、產業層次高、產業鏈條長的特色生態產業體系,是恩施州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立州”、“產業興州”的正確路徑。
參考文獻:
[1]《2013年恩施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產業鏈建設加快產業興州步伐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