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網》2014年06月12日)
改革的阻力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意識形態的阻礙。主要由于國家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由此所帶來的意識形態是有深遠影響的。由于這套意識形態有延續性,所以很容易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妨礙改革。二是來自既得利益者。這也是最主要的阻力。改革三十多年來,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得到了利益。但是,那種利用體制缺陷,依靠權力獲得利益的特殊既得利益者,會變成進一步改革的阻礙。三是實際的矛盾和困難。這是在帶病的體制下運作多年后積累下來的。在新的征程上,面對這些阻礙,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需要攻堅克難。
(《新京報》2014年06月05日)
在各地準備申報自由貿易區之前,能夠進行理論創新才是首要的工作。自由貿易區不是減稅、免稅等優惠政策的堆積,而是與國際對接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政策創新。有志于申報自由貿易區的地方,需要對于本地的稟賦和條件有清晰的認識,對于能夠對外對接的情況有清醒的認識,對于如何結合本地的條件運作自由貿易區,有可靠的理論指導,并且能夠對于實施路徑有明晰的論證。所以,各地在自由貿易區問題上,不能走過去建設開發區競賽的老路上去,而是要結合自己的條件,先進行理論創新,并且進行可靠的實施路徑的論證,依靠國際慣例,對接國際社會,為改革開放帶來政策上的創新與突破。
(《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06月06日)
中國正在轉型,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一個良性的政府與市場關系。隨著對外經濟交往的不斷密切,與市場相關的各項規制需要不斷明確化與規范化,市場成熟度與透明度不斷加大。這種國內改革的進程與結果,當然會影響其他國家中的民眾尤其是與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不同的國家各自有著特定的國情,但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良性化、對環境的保護、對教育與創新的支持、對醫療系統的不斷優化、對住房市場的不斷理順等等都是相通的。良好、有序推進的國內改革將是外交的堅強后盾,一國的外交政策也是其內政的延續。不斷的內外兼修,中國的發展與國際形象必定會贏得更多的好評。
(《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06月26日)
簡政放權是政府行政和財政資源的一種并購重組,其核心目的是真正有效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并實行政府職能由管控型向公共服務型的轉型。唯有清晰地厘清這一根本思路,才能從改革主導思維上確定一個有效的改革博弈框架,提供有效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性方案,避免因技術性分歧而陷入最后一公里阻塞,出現明放實收、變相轉移等問題。當前簡政放權行政體制改革,既旨在擺正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做到權力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降低經濟社會交易成本,激活經濟內生活力,又有助于緩解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壓力。畢竟,目前政府債務負擔日重,經濟減速又影響政府即期財政收入,通過簡政放權有助于緩解政府財政支出負擔,降低政府財政尤其是地方財政風險。
(《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06月06日)
在多地公布的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權措施中,公眾依然鮮有看到明確的公開透明運行準則在其中出現。縮小了空間的行政自由裁量權,依舊大量在“暗箱”與“抽屜”中運行。缺乏公開,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監管始終是霧里看花;缺乏公開,質疑政府公信力的行為也將繼續存在;缺乏公開,再多防止權力濫用機制的有效性也都將值得懷疑。公開是溝通與信任的基礎,是恣意與專橫的天敵,是與權力濫用戰斗的天然盟友,公開更是改革進程中無法拒絕的程序要求。只有給瘦身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權戴上公開透明的枷鎖,才能確保公眾參與監督,遏制權力失控。也只有給行政自由裁量權戴上公開透明的枷鎖,才能讓積極的改革措施獲得公眾的認同,讓制度真正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