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從戰略高度認識中國制造業高庫存頑癥
文/丁俊發
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研究,中國工業企業的庫存率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為10.46%,2012年為9.44%。如庫存下降一個百分點,每年將減少庫存資金占用9100多億元,如果降到發達國家5%左右的水平,可節約庫存成本4萬多億元。
根據平安銀行《2012年中國供應鏈調查》顯示,所調查的800多家企業,50%的企業家認為,零庫存是根本做不到的。滿足生產的供應庫存,43%的企業全部自營,28%的企業有少部分外包,全部外包的只有4%。大多數企業安全庫存比例設定在50%左右。生產用原材料與零部件庫存,45%的企業設定為30天,產成品庫存周轉,55%企業的設定為90天。這與國外先進制造企業沒有訂單則不會采購,采購的商品周轉時間一般在7~15天之內有很大差距。庫存大、周轉慢,是中國制造企業物流費用率高達9.2%的主要原因。
高庫存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因為計劃經濟就是短缺經濟,為了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實施大庫存。但現在中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供大于求是一種常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會出現高庫存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舊的習慣勢力作祟。中國是從計劃經濟形態下走過來的,受小農經濟影響又深,加大庫存,以防萬一,是一種傳統心態,特別是國有經濟,很少去研究采購成本和庫存成本的降低。
第二,管理部門不重視。高庫存是中國制造業的重病癥,也是頑癥。是中國經濟粗放經營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影響中國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從國家部委到國務院沒有做過多少研究。我曾提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化”觀點,但反應并不理想。
第三,市場經濟不成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的是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平均利潤率。沒有利潤的產業,沒有利潤的產品,會很快淘汰,這叫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這叫市場經濟的清出原則,但中國很難做到,因為優化配置資源,不完全是通過市場,而是政府過多去配置資源,致使僵死企業不僅占用社會資本,也加大了社會庫存,必然影響全社會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不平衡
中國的制造業不僅區域不平衡,不同行業也不平衡,精益生產、敏捷生產、數字化生產的商業模式只是在一部分企業運作,供應鏈管理剛剛起步,在企業設立物流總監、供應鏈總監還沒有完全提到日程上來。
中國制造業的高庫存病如何治理?我提三點建議。
第一,全方位推進中國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從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兩條線進行資源整合,流程優化,把企業供應鏈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存之道、必由之路。
第二,國家從宏觀上采取切實措施減少庫存。一是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壓縮過剩產能,做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對平衡;二是認真貫徹企業物流成本國家標準,把壓縮庫存作為企業的考核指標;三是把壓縮庫存列入國家獎勵范圍,就像鼓勵節能減排一樣。
第三,抓標桿、樹典型,以點帶面。要善于總結與積極宣傳降低庫存的先進經驗,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大好局面。
既然降低物流費用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我們為什么不去認真做呢?為什么不能引起經濟界的高度關注呢?這是中國的一大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