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富克斯提出了服務經濟的概念,他說,在發達國家,服務經濟將超越工業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預言很快成為現實。1997年,美國與西歐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合編了一本書,叫《四倍躍進》,在這本書中,有一個著名的論點,即“服務經濟的核心是‘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我從2005年開始就宣傳這一觀點,希望中國加快推進“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
“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對中國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僅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也特別有利于服務業的成長,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從工業、農業、流通業、建筑業中分離出來,會大大提升經濟效益。對此,我再講四個基本觀點。
觀點之一:在這個世界上,離開了物質財富的生產,服務經濟就是一種空中樓閣,也就是說,不管世界怎么變,物質生產不能變,離開了工業與農業生產,人們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所以不能把互聯網金融、電商網購炒得過了頭,它再重要也只是生產性或消費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運行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經濟規律。
觀點之二:服務經濟同樣創造財富。服務業生產的產品叫服務產品,一類叫生產性服務業,如交通運輸業、物流業、金融業、信息產業、商務服務業等;另一類叫消費性服務業,如商貿服務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市政公共事業、文體產業等。國際上增長最快的是生產性服務業,中國服務業不發達是經濟運行中的一大軟脅,必須加快發展,才能滿足生產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需要。
觀點之三:“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不是把第二產業變成第三產業,而是把第二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分離出來,打造第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所謂分離,可以有兩種模式,一是把服務業外包,二是在制造企業內部分離出一個服務企業,從為原有企業服務逐步走向為社會服務。實際上,任何一個企業,服務業既有外包,也有自營,差異的是外包的比例與外包的內容。目前,不少制造企業在延伸制造服務業,這也是一種必然趨勢,這與“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并不矛盾。
觀點之四:在“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化”中,物流業是大頭。2013年,在全社會物流總額中,工業物流總額占91.8%。在物流企業中,90%的企業在從事工業品物流。在工業企業中,外包物流費用占企業物流總費用的61%。但要指出的是,外包的主要是銷售物流中的運輸與倉儲。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并未形成全產業鏈的融合。據美國物流咨詢公司研究,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有三種結合方式:一是簡單的以第三方物流代替企業自營物流,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規模效應和運營特點,可節約物流成本5%:如利用第三方物流網絡優勢進行資源整合,部分改進原有物流流程,可節約物流成本5%~10%;如通過第三方物流根據需要對物流流程進行重組,使第三方物流服務延伸到整個供應鏈,可節約物流成本10%~20%。中國的制造企業大都處于第一種模式且極不完善,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認真面對這一嚴峻現實,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