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3月中旬,在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主辦的2014年水溶肥研討會上,華南農大教授張承林在專題報告中提到目前限制我國水溶肥料發展的諸多因素之一就是關于“忌氯作物”的認識之誤。他認為,“忌氯作物”本身就是翻譯不準確造成的錯誤概念,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現在是該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他表示,對“忌氯作物”這個概念他也經歷了從相信到懷疑,再最終否定的漫長過程。他說讀大學時教科書上說到“忌氯作物”他是深信不疑的。后來在教學科研試驗實踐中發現,馬鈴薯、葡萄、柑桔、甘蔗、煙草、西瓜、漿果類等諸多被認為所謂的“忌氯作物”在施用了含氯肥料后并沒有出現影響生長乃至死亡的現象,他開始懷疑這個概念的正確性。出國考察他發現以色列等國的各種作物都在用含氯肥料,進而發現國外是沒有“忌氯作物”一說的。那么這個概念到底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他研究了大量原始英文文獻,最終確認是翻譯之誤誤導了行業數十年。他說,自然界存在對某種元素比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個中性詞,準確的意思是說微量、適量就可有效,過量則會有害。他舉例說:同樣“Bsensitive crop”就翻譯成“對硼敏感的作物”,而同樣單詞和句法的“Cl sensitivecrop”則被翻譯成“忌氯作物”。將“敏感”換成“禁止、忌諱、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這是完全錯誤的,翻譯之誤貽害無窮。
首先,“敏感”的題中之義是“慎用”,而“忌用”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含氯肥料本身具有溶解快、全水溶、價格低等突出的優點,
但“忌氯作物”概念一出就像無形的緊箍咒,極大限制了含氯肥料的應用范圍,給農業帶來深遠的不利影響。他介紹,據毛知耘等專家的實驗研究證明,除部分鹽土外,中國大部分土壤地區絕大部分作物實際上都可以持續施用含氯化肥。特別在有降雨和灌溉條件的地區,施用含氯肥料是安全的。
其次,“忌氯作物”概念的存在也影響了中國水溶肥的發展。在以色列100%是水溶肥,美國達到50%以上。隨著農業集約化的發展、農業用水的緊缺、土壤環境的劣化,發展具備節本降耗、節水環保優勢的水溶肥愈發顯得珍貴和迫切。實際上,在發達國家的水溶肥原料中,氯化鉀是基礎原料。在低濃度的清液肥中,氯化銨也可以做氮源。
但橫亙在行業數十年的“忌氯作物”錯誤概念無疑束縛著行業的手腳。比如綠色食品生產禁止施用硝態氮肥這條規定就是這個錯誤概念下的蛋。
實際上,早在1999年,毛知耘、李家康等專家提出就提出用“作物的土壤氯容量”的概念代替絕對化的“忌氯”、“喜氯”等叫法。作物的耐氯臨界值減去土壤含氯量之差值就是氯容量,這個理念將作物能否施用含氯化肥與土壤聯系起來,做通盤的考慮。要判斷某種土壤能否施氯,最好的辦法就是測定土壤飽和溶液EC值和氯含量。然后根據作物決定用量,這比簡單粗暴、因噎廢食的“忌氯”思維要高明許多。
由此我想到,當年的改革開放首先由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啟。肥料行業的產能瘦身仰賴轉型升級,轉型升級離不開解放思想、科學發展。雖然“土壤氯容量”概念提出十多年也沒有成為主流,但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正確觀念終究會成為行業主流思想。作為行業主流媒體,我們的傳播就是一種推動,也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