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軟風險”正急劇上升
張濤甫
輿論“軟風險”的失速狂奔,與“硬風險”賽跑,給當下中國發展造成的不確定性可能是雙重的
國外有社會學家認為,人類社會進入“風險社會”。從當下中國經歷來判斷,此言不虛。尤其是當下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在這過程中,會遭遇層出不窮難以預期和控制的風險。
風險可分為“硬風險”和“軟風險”兩種類型。“硬”風險是一種實體性風險,像戰爭、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等,都屬于“硬”風險。而“軟”風險則是一種彈性風險,多是由人和社會系統中的主觀性因素造成的,諸如社會認同、文化觀念、輿論等方面的威脅、危險,即屬于“軟”風險。“硬”風險比較顯見,而“軟”風險可能會隱蔽一些。人們對“硬”風險往往比較敏感、重視,而對“軟”風險可能會不大關注。在如今的媒介化社會里,以輿論風險為表現形式的“軟風險”急劇升級,成為我們風險視域中甚為刺目的景觀。
尤其在新媒體稠密編織的當下轉型中國,“硬風險”與“軟風險”交互影響,帶來雙倍的風險隱患。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當下的風險主要是由層出不窮的“硬風險”造成的,即由實打實的現實風險源引發的,比如那些令很多社會管理者頭痛的突發事件或群體性事件,往往是由轉型過程中實實在在的利益沖突、社會矛盾點燃的。上述判斷不能說完全沒譜,但甚為局限,歸因不全。其中,不能無視這樣的風險現實:“軟風險”的失速狂奔,與“硬風險”賽跑,給當下中國發展造成的不確定性可能是雙重的。
在當下中國,輿論易燃點多,且燃點極低,輿論事件易燃易爆。表現在輿論場上,輿論泡沫激增,出現的流動性過剩,致使輿論事件追尾現象時有發生,一個輿論事件還沒來得急展開,就被尾隨而至的另一個輿論事件趕超。特別是在互聯網上,眼花繚亂的輿論事件扎堆出場,一些輿論事件為了搏出位,會以夸張、戲劇化的方式吸引人們的眼球。加之,網絡輿論存在“激化”偏向,使得網上的輿論表達時常會偏離理性軌道,進而淪為非理性的輿論事件。
輿論風險作為一種“軟風險”,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它可能會反過來引發、加劇“硬風險”。從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突發性事件以及群體性事件來看,有不少事件是因為輿論風險失控造成的。如何化解當下中國所面對的風險困境?如何讓輿論表達理性一些?我認為,化解“軟風險”應與化解“硬風險”聯動起來,做到“軟”“硬”兼施;網上網下上下其手,同時排除輿論空間的風險源與現實社會風險源,做到“虛”“實”結合。當然,消化當下中國嚴峻的風險困局,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不能寄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因為風險的累積也是長期造成的。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