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英 孫雪紅
作文教學主體意識寫作水平《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學生從閱讀中汲取營養,利于學生從讀學寫,這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我感覺在教學中,學習佳作,練習筆觸,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充分體現生本高效新理念,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利用文本再創造
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是密切結合的,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課文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方法進行學習,進行仿寫。仿寫的關鍵是老師要指導學生品評其中的好詞佳句,學習其立意、謀篇布局和寫作技巧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出示:“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然后進行比較,問學生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很快答出上句寫得好,好在寫得形象、具體、生動,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通過這樣的品詞析句練習,讓學生掌握了把話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之后我又引導學生仿寫,試著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有個同學寫了校園中的柳樹,他這樣寫“校園里的柳樹真大啊,大得三個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過它的樹干;柳樹真高啊,高得簡直就要和天相接;柳樹真綠啊,綠得像一頂撐開的綠色大傘。”這段話抓住了柳樹大、高、綠的特點寫具體了。這樣學生既學到了寫法,又能靈活運用,效果很好。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范文進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二、閱讀文本,根據故事情節所需,發揮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采用了“留空”藝術,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因此,閱讀時,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補空”。這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寫作方式。如四年級上冊《小木偶的故事》中小女巫把人類所有的表情都送給了小木偶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讓學生動筆寫寫。我班的學生有的就續寫了只有一種色彩、只有一件衣服等也是行不通的。這樣的讀寫結合增加了學生練筆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
三、借助文本,發揮創造性思維
遇到自己喜歡的文章,改一改是創新的基本方法。針對教材中的課文,改人稱、改題目、改文體都能激發學生寫作創作的熱情。針對教材中的不同文體,讓學生加以想象,說明文可以改為童話故事,詩歌也可以改成小故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具體寫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境。學生結合課文不但寫出了分別時草原的美景,還生動描述了蒙漢人民依依不舍的場景。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深刻理解詩歌所表達意思的同時,又讓學生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得到鍛煉。所以改寫文本不失為一種很鍛煉學生思維的寫作方法。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這樣通過課內外閱讀的結合,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步積累了語言,掌握了寫作方法,從而也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寫作水平。所以讀與寫這兩個方面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并蒂花一樣,同時綻放才能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