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輝
新課程標準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為一個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將合作學習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合作學習能從許多方面促進學生更加主動、活潑地學習。通過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又分享別人的成果,在反復討論、交流中,學生的解題思路將越來越明晰,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地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許多憑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集體合作,常常被順利地加以解決。同時,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探索的能力。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還存在著不少誤區。
小學數學合作學習誤區對策新課程標準提出,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作為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已被廣泛應用。但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多誤區,如處理不好,將背離設計者的初衷。
誤區之一:不顧實際,生搬硬套
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把它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為合作而合作,過一會兒用一次,以顯示課堂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和課堂表面氣氛的熱烈,造成了不管課堂教學實際需要不需要,一古腦兒照搬過來,為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課堂上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在讓學生探討某一數學問題而進行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對此置之不理,仍然在做自己的事;有的幾個人在一起隨便說兩句就算完成任務;還有的雖然幾個人在一起討論,說的卻是與合作學習任務無關的事。合作學習小組代表發言時往往都是學生個體的意見,很難聽到小組其他成員不同的意見。如有一堂課,教師讓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大家在一起探討倍數與因數的關系。其中一個小組中有一個學生比較聰明,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基本上是那位同學完成的,其他同學只是作為陪襯。這種現象的出現確實令人擔憂,教師不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生搬硬套地使用合作學習,這樣的合作學習只能是一種形式而已,活動的效果只能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誤區二:缺少深度
討論的形式化:在一些數學課上我們看到,教師不管什么數學內容,有無合作的必要,動不動就讓學生合作,經常可以聽到老師這樣說:“這題可以怎樣解決呢?請大家在小組中討論討論。”“大家先在小組中討論一下,這題還有什么方法解答。”很多情況下是為了討論而討論,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討論的表面化,有的合作學習表面看上去是熱熱鬧鬧,似乎每個小組成員都在踴躍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但仔細一聽,才發現他們所討論的問題并不是我們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討論的簡單化,有些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內容過于簡單,看似熱鬧,但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價值。
誤區三:組織無序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對小組成員不具體分工,或分工不明確。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馬上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學生有的走來走去,有的相聚一團議論紛紛,教室里一窩蜂似地嗡嗡叫,看似學習討論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實際上只有少數學生在討論問題,大多數學生在湊熱鬧。這種分組不合理、分工不明確的合作學習是毫無效果的。
誤區四:指導乏力
學生的認識水平相對較低,因而他們對知識的解理有深淺之分和正誤之別。這就需要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相機誘導,科學組織,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同時,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生之間的合作,還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張志公先生曾說:“成功的教學,是導演與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縱觀我們的合作學習,教師布置學生合作學習內容后,在合作學習操作過程中,有些教師不是站在講臺上東張西望地看學生討論,就是在教室內走來走去,或者干脆坐在課堂上旁聽。把教師置身于“討論”之外,無疑淡化了教師作為課堂環境要素的功能,破壞了和諧課堂文化的構建,其合作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效能呢?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它的精神實質。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合作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要將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人數等因素合理搭配組建合作小組。我們一般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策略,人數一般4~6人。分組中盡量不為“小權威”“合作滯后者”的產生創造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并不是組建了小組自然就會合作,要避免開小差、說閑話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進行長期的培訓。
2.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保證
小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導致小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傾聽小組成員的發言,只關注自己的發言,個人主義泛濫;需要協作時“各自為政”,體現不出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相互啟迪……小組合作技能包括傾聽、協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師在平常訓練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3.合作任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
確定什么樣的合作任務至關重要,恰當的合作任務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合作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任務中;牽強的合作任務更多地是為合作而合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厭倦和反感。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應有一定的難度,問題應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小組學習活動的激情以及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其次,合作學習的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生活價值,活動形式可以生活化,從而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合作中感悟數學的運用性。同時,也是保證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的關鍵之一。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雖然影響合作學習實施效率的因素有許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對學生主體性的真正關注。我們應當意識到合作學習這一發展性教學策略,給學生個體以及群體發展所帶來的深遠意義。有了這種觀念,我們才能做到創造性的使用教學資源,有意識地創設合作學習的條件,讓活動本身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