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常見病,多跟吃有關
生活水平的提高,讓雞鴨魚肉成了很多家庭一日三餐中的必備食材。然而,大飽口福的背后卻掩藏著健康危機:體重超標、脂肪肝、血脂異常、膽固醇增高……在浙江省三家醫院最近公布的“體檢排名前十的疾病”中,這些常見疾病均榜上有名。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南京醫科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汪之項教授說,“這些體檢排名靠前的疾病,好多都是吃出來的。”
據《今日早報》報道,2012年浙江醫院健康管理中心5萬人的體檢結果顯示,排名前十的疾病分別是:血脂異常、膽固醇增高,超重,脂肪肝,肝、腎囊腫,心電圖改變,膽囊息肉、膽石癥,高血壓,視網膜動脈硬化,甲狀腺結節,慢性咽炎。雖然具體排名不盡相同,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體檢中心和浙江省中醫院的體檢結果也同樣顯示,排名靠前的疾病大多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相關。前者排名靠前的疾病是體重超重、血脂異常和甲狀腺結節;后者位列前三的是脂肪肝、血脂異常和膽固醇增高。
“通過分析三家醫院的體檢疾病排名,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都屬于代謝疾病,它們的發生與生活方式有直接關系,特別是飲食習慣。可以說,很多疾病都是人們一口一口吃出來的。”汪之項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無肉不歡,一頓沒有肉,就覺得食之無味,久而久之養成了肥甘厚味的飲食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了過多的油脂、鹽,再加上吸煙、喝酒、運動少等不良生活習慣,逐漸導致肥胖,同時伴發膽固醇增高、脂肪肝等疾病。“不要小看這些看上去不太嚴重的毛病,如不加以控制,將會逐漸瓦解身體的健康圍墻。”汪之項表示,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在內的代謝綜合征,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久而久之就會發展為冠心病、腦卒中甚至猝死等重癥、急癥。
要想遠離這些常見疾病,切實做到戒煙、控酒、少油、減鹽、多運動這五個原則是最緊迫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告訴記者,管好一日三餐也是重中之重。她表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往往不吃早餐、午飯糊弄,到了時間比較充裕的晚餐時間就大吃特吃,這種倒置的飲食規律是慢性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她建議,合理的早餐最好包括面包、包子等淀粉類食物,牛奶、豆漿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以及富含纖維、維生素C的果蔬;午餐要有意識地保證食物多樣化;晚餐則要查漏補缺,補足前兩頓缺的食物,少吃不好消化的高油脂肉類,適當吃些好消化的海產品、雞鴨魚肉、蛋類。(李迪)
男人“五十而立”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道,英國一項新調查發現,只有到54歲,男人才真正感到“長大成人”,享受“成年生活”。
新調查發現,男人40歲的時候仍然存在“年輕時的不穩定感”,很多人感到在經濟穩定方面“尚未達標”,直到54歲左右,才感到真正能養家糊口。在如今出生的孩子中,2/3孩子的父親年齡超過30歲,男人初為人父的平均年齡上升至32歲。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導致男人有“生活安定感”年齡推遲的主要原因包括:身體缺陷、經濟壓力和感覺孤獨。
新調查還列出了男人的各種擔憂排名。其中最大的擔憂是買不起婚房。由于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很多工薪階層只好租房生活。脫發、失業和擔心成為剩男則分列2、3、4位。其余依次為:白發、雙下巴、“男人乳房”、退休無保障、身體不健康,以及牙齒不健康、戴眼鏡,和飲酒過量、離婚、性功能障礙和貧窮等。(陳宗倫)
學門外語,癡呆延緩4年
近日出版的美國《神經病學》雜志刊登英國一項新研究發現,說兩種語言可以使老年癡呆癥推遲至少4年。
愛丁堡大學認知衰老與認知流行病研究中心的托馬斯·巴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對648名已確診的印度老年癡呆癥患者的相關病例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其中391名參試者會說兩種或多種語言,14人為文盲。在所有參試者中,共有240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其余患者患有血管性癡呆、額顳葉癡呆癥、路易體癡呆或混合癡呆癥等。結果發現,與只會一種語言的患者相比,會說雙語的參試患者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等三種老年癡呆癥癥狀的年齡可推遲4年以上。
巴克博士分析指出,學習一門外語和會說雙語是對大腦的極好訓練,有益增強認知儲備(大腦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進而有助于推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陳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