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春

立冬以后,冷空氣席卷南北,人們開始感受到寒冷的威力。此時,防寒就成了養生第一要務。寒冬其實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它反倒是我們休養生息、補腎助陽的好時節。
調暢氣血多運動。立冬過后,天氣日漸寒冷,要提前著手,進行適應性訓練。洗臉時,可以先用溫水,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然后再用涼水,增強耐寒能力。由于室內外溫差較大,出門前要搓手、跺腳、按摩頭部,讓身體有個預熱動作。如果身上有汗,應擦干后再外出。《黃帝內經》提出“冬三月,早臥晚起,以待日光”,這也是從避寒的角度考慮,不僅僅是要早睡晚起,戶外運動的時間也要相應推遲,最好安排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此時能有充足的陽光照耀,以驅散寒氣。冬季身體比較僵硬,準備動作很重要,先要活動足踝、膝關節、腰椎、頸椎,再開始鍛煉。鍛煉不宜過于劇烈,應避開雨雪、霧霾等。
注意保暖慎衣著。中醫還強調,冬季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逆之則傷腎”,這就是說衣著要注意、保暖很重要。穿過緊的衣服,身體熱量更易于向外散發,反而不利于保暖,所以冬季宜穿松軟合體的衣服,尤其要注意雙足、雙手和頭頸部的保暖。穿衣既不能過薄,讓面色蒼白或晦暗、手腳冰涼;也不能過厚,使面色通紅、手心出汗。厚薄合適的標準應是面色紅潤、手腳溫暖。“頭為諸陽之會”,不注意保暖,陽氣就很容易外泄。老年人、體弱的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出門前最好戴一頂帽子。此外,中醫也強調“背宜常暖”,怕冷的人可以加一個背心。
辨證用膳重溫補。冬季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適度溫補。一般來講,平時怕冷陽虛的人宜吃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大蔥、肉桂、生姜、韭菜等。陽盛愛上火的人也不宜過食生冷,宜吃性平偏溫的食物,如牛肉、小米、米酒等,可以增加水果攝入以清內熱。氣虛的人平時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宜食用板栗、大棗、核桃等益氣的食物。平時陰虛內熱、五心煩熱、盜汗、口干不喜飲、夜夢多的人,可適當多吃些鴨肉、帶魚、紫菜、海帶等,但應搭配生姜、紫蘇等調料減其寒涼。(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