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羽
內容摘要:公設辯護人制度建立的正當性基礎在于:實現公民律師辯護權、兌現國家刑事法律援助義務以及矯正辯護服務的過分商品化。公設辯護人具有公務人員與辯護人的雙重身份,從訴訟構造、立法規范及歷史沿革上看,公設辯護人的基本屬性是辯護人,他們應首先遵循律師職業倫理,而非公務人員的行為規范。實際運作中,公設辯護人組織的隸屬關系影響到其獨立運作;其受案范圍的確定既存在根據貧困與案件性質的雙重標準模式,也包括與強制辯護制度相結合的模式;從保障被告人權利角度上看,公設辯護人的縱向代理方式優于橫向代理方式。通過借鑒公設辯護人制度的成功經驗,形成社會律師與公設辯護人多元并存的刑事法律援助模式,以維護我國公民律師辯護權。
關鍵詞:公設辯護人制度 律師辯護權 新《刑事訴訟法》
作為刑事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之一,公設辯護人制度是指以國家設立的公共機構為組織形態,以公設辯護人辦公室為運作形式,雇用全職公設辯護人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服務的制度體系。與指定律師制度、合同制度等私人律師模式 〔1 〕相比,公設辯護人制度最大特征在于采公職律師模式,即國家雇用領薪公設辯護人專職從事辯護服務?!? 〕現代意義的公設辯護人制度誕生于美國,1914年洛杉磯縣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公設辯護人辦公室,目前該制度成為美國貧困者辯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英國于1998年率先在蘇格蘭愛丁堡設立公設辯護律師辦公室,而后又在英格蘭與威爾士兩地試行公設辯護人服務,形成了私人律師與公設辯護人并存的援助模式。加拿大也是較早進行公設辯護人制度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國家。20世紀末開始,立陶宛等大陸法系國家也紛紛建立公設辯護人制度。事實上,我國南京國民政府1928年《刑事訴訟法》即有“公設辯護人”之規定,目前該制度仍施行于臺灣地區??梢哉f,公設辯護人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采用。本文基于比較法的視角,分析公設辯護人制度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并初步設計我國公設辯護人制度的建構方案。
一、公設辯護人制度的正當性反思
長期以來,人們的法律服務市場化理念根深蒂固。自刑事法律援助國家義務化后,人們認同的是國家購買私人律師的法律服務,至于國家的購買行為是否等價,取決于本國的人權保障理念狀況、國家承擔法律援助義務認知程度以及律師團體斗爭效果等因素。但這并不影響私人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乃有償行為的本質,這也與市場理念相契合?;谶@一法律傳統,人們指責公設辯護人損害了法律服務市場化的正常運作。因此,私人律師模式仍舊是很多國家常見的援助模式。如加拿大的一些研究指出公設辯護人制度在成本控制、辯護質量保證等方面優于司法保障模式,〔3 〕但直至今天,司法保障模式仍是加拿大最常見的援助模式。〔4 〕人們對公設辯護人制度的質疑,實質上是擔憂法律服務的國家化。顯然,公設辯護人制度與法律服務市場化理念相悖,其打破了法律服務由私人律師壟斷的傳統。吊詭的是,國家設立一個專門任務是對抗自己的機構,意欲何為?筆者以為,公設辯護人制度設立的正當性基礎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實現公民律師辯護權
現代刑事訴訟強調被告人程序主體地位,面對控訴機關的不利指控時,被告人享有相當的防御權,即應獲得律師辯護權。究其原因,刑事訴訟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檢察官是受過專門訓練的法律人,擁有法律賦予的強制性手段,追訴活動亦由公共財政支持,被告人如果缺乏律師的有效辯護,從程序正義或者實體正義的視角上看,他們將不可能獲得一場公正的審判。因此,律師辯護權是被告人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它關涉被告人實現其他訴訟權利的能力,是被告人所有訴訟權利中最為重要的權利。事實上,兩造只有平等對抗、充分論爭,才有利于發現事實真相,所謂“二論相訂(爭辯),是非乃見”。從另一角度上看,律師辯護權可以抑制不當追訴、限制權力的恣意。因為“刑事辯護制度是一項通過反向視角對偵查、審判加以審視,使國家不陷于無繆性神話,從而實現公正程序的制度”?!? 〕然而,實踐中大部分被追訴者并無資力聘請律師,如果因貧富差距而導致司法差別待遇則是對公平審判的莫大嘲諷。正義不應由財富來決定,如果貧困者沒有律師的幫助,司法將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劃分一條界線,一邊是富人,將獲得公正的審判;另一邊是窮人,被拒絕給予公正的審判,這將導致人們產生司法公正僅給予富人的觀念。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富人才享有律師的幫助,貧困者與律師幫助或有效幫助并無太多關聯,個人財富狀況與司法境遇成正比。布萊克大法官曾指出:“以財富擁有狀況決定審判結果,是不平等的司法?!?〔6 〕當下,“平等原則”既包含經濟權利平等,也包含政治及社會權利平等,貧困者獲得免費辯護服務是后者的題中之義。換言之,司法人權是人權的組成部分,律師幫助權是公民最重要的司法人權,它已經衍生為一種“新型人權”。如果公民因貧富差距獲得不同的司法對待,將導致人們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如果基于司法制度之上的法律權利受到破壞,人們也必然對司法制度失去信心與信任,這最終會損害執政者的合法性。
公設辯護人制度正是誕生于人們對律師辯護權的訴求,“法律雖然保障被告有選任辯護人之權利,但無資力雇請律師之貧窮被告,于事實上,并不能選任辯護人,因此,乃有公設辯護人制度產生”。〔7 〕在筆者看來,公設辯護人制度與實現公民律師辯護權的關系表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公設辯護人制度有助于滿足公民律師辯護權的普遍性需求,即通過其確保被追訴者平等獲得律師辯護的機會,如英國為了解決偏遠地區合同制度招募不到私人律師的問題,在切爾滕納姆、因弗內斯、柯克沃爾等城鎮試行公設辯護人服務。二是公設辯護人制度有助于滿足公民律師辯護權的有效性需求,即通過其確保被追訴者獲得有效辯護的機會。與私人律師相比,公設辯護人的公職性、專業性、專職性有利于他們提供稱職的辯護服務。
(二)兌現國家刑事法律援助義務
權利背后意味著義務與責任,刑事法律援助體現了公民權利與國家義務的兩面性。刑事法律援助國家義務化的主要理由有:第一,司法權發動的正當性要求。國家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保有對合法的強制或暴力的壟斷權;二是為境內每個公民提供保護。兩者的關聯在于:國家承擔保護每個公民不受非法暴力侵害的責任,公民因此承認國家對暴力的壟斷權,并愿意喪失保護自身的權利?!? 〕進而言之,國家強制或暴力權力的前提是:它已為公民權利作了充分保障,公民無需進行自我保護,他們相信國家會盡必要之責,唯此,國家對強制或暴力的壟斷權才具有正當性,這同時也是國家的合法性基礎。國家的偵控及審判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強制或暴力活動。因為它們會損及公民的財產、自由乃至生命權。因此,國家應為貧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免費的辯護服務,防止錯誤及違法行為的發生,從而證明司法權發動的正當性。第二,現代分配正義的要求。古代分配正義根據功過,現代原則不考慮功過,不管是否有美德,每個人都應得到一定程度的物品。〔9 〕現代分配正義強調國家無差別地對待每個人。但是,國家資源相對有限,教育、衛生、住房、就業等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尚得不到滿足。換言之,不少人過著“衣食有憂”的生活,國家投入資金解決貧困者律師辯護權是否具有正當性?抑或是公民律師辯護權是否優于作為人權組成部分的基本生存權?顯然,律師辯護權涉及公民能否獲得公正的審判,保障的是公民的尊嚴、自由與生命權,沒有律師的幫助,被追訴者有可能受到錯誤羈押或被判處監禁。因此,公民對律師幫助的需求并不低于對“衣食無憂”的渴望,即使國家資源相對有限,國家為貧困者提供免費辯護服務也具有正當性,這符合現代分配正義的基本理念。20世紀20年代,學者謝光第便指出,國家應盡力于正義,對于國民充分保護,決不可是被告而坐視其“人格”受損,應以“國家之力”以救濟?!?0 〕此處“國家之力”即是公設辯護人制度。筆者以為,彼時經濟尚不容樂觀,人們仍看重“人格”,今天更沒有理由忽視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處境。第三,憲法及國際法義務的要求。刑事法律援助由“慈善行為”轉變為“國家義務”,不僅來自于憲法要求,同時也是國際法義務?!?1 〕作為受憲法及國際公約保護的基本權利,貧困者的律師辯護權不應僅依靠律師的慈善舉動,而應通過制度化措施加以實現。因此,是否建立完備的刑事法律援助體系,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