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波
顧名思義,所謂出鏡記者就是在新聞現場的鏡頭前傳達新聞事件,進行人物采訪,評論新聞事件的電視新聞節目記者和主持人。根據節目時間的長短、出鏡的目的以及采訪對象,出鏡記者總體可以分為“人物訪談調查出鏡記者”和“現場報道出鏡記者”兩種,前者主要面對采訪報道中的典型人物;后者主要采訪日常消息報道、直播和連線報道等新聞事件。在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主要以采訪者、參與者以及目擊者的身份出現。出鏡記者不但要體現新聞報道中的節目意圖,還要使節目與觀眾很好的連接起來,是決定新聞報道是否成功的關鍵人物。
近年來,很多電視新聞節目除了幕后的解說,節目全部采用記者現場串聯。記者用極具個性的語言表述最真實的感受,觀眾對新聞事實的了解就顯得更為真切、客觀、直接。這樣既能準確地表達現場的氛圍,又能加大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客觀性和真實感。值得強調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電視與觀眾之間就只有“你”“我”兩人身臨故事之中,不經意間便使觀眾產生了一種親切感。記者和觀眾就如同友人在聊天,形式上雖然阻隔著電視屏幕,但卻是面對面的直觀講話,使得這種方式備受觀眾青睞。中央電視臺對很多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采用了這種報道方式,比如北京奧運會、神州載人飛船升入太空以及地震、洪水、火災的自然災害,許多記者都活躍在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他們就像導游一樣,讓觀眾和他們一起感受新聞事件發生過程中的緊張氣氛和激動情緒,切實的感受每一份悲傷和歡樂。我們不難發現,電視新聞報道中出境記者的出現會使電視新聞作品增色不少。作為新聞事件的親歷者和主要陳述者,記者對整個事件起著引導、過渡的作用,他們通過生動直觀的言語,把觀眾帶到新聞事件的第一線,詳盡地描述出故事的全過程,讓觀眾有如親臨現場。
正因為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出鏡記者個人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1997 年香港回歸,某臺進行全程直播,一位記者負責報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動。事件剛開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計劃乘車離開了港督府。該記者對現場進行了描述,發了感慨,做了評論,報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誰也沒有料到,記者的話音剛落,彭定康的車子竟然繞了一圈又回來了。該記者只好又拿起話筒,把剛才的一番話重復了一遍,最后說:“……我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又回來了。”這次總算對付過去了。但不可思議的是,片刻之后,彭定康又回來了。這位記者只好把剛才的話第三次重復背誦。噩夢還沒有結束,彭定康的車子再次緩緩駛入鏡頭,這一次該記者徹底被擊垮。電視觀眾只能看著無聲的畫面,自己揣摩了。
應該承認的是,記者出鏡報道時,既要顧及鏡頭又要對新聞事實做出迅速準確的判斷,心理壓力很大。但出現如此重大的報道事故,究其根源只能怪記者學藝不精。出鏡記者扮演著記者與主持人的雙重角色,要進行采、編、播一系列的工作,這就要求其既要具備深厚的新聞采訪功底,敏銳的洞悉觀察能力,還要有很強編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技能,并對現場有初步的了解,記者才可能快速、高效的把各種信息串聯起來,最短時間內在鏡頭前與觀眾作直接、直觀的交流。同時,出鏡記者必須具備較好的口語表述能力和妥善的行為舉止,因為新聞事實可能稍縱即逝,容不得過多時間的反復琢磨,要求記者通過良好的口語表達,做到最短時間內最有效、最清楚的講解。另外,記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儀表形象等,一定要防止出現生活中的不良舉動,盡量保證新聞良好的總體播出效果。現場報道前一定要做好采訪報道的準備工作。要做到這些,記者只有不斷地學習、積累,才能在今后的報道中做到游刃有余。
出鏡記者的出現,昭顯了記者風采,突出了電視媒體的無限生命力。電視報道技術、報道手段的日新月異,電視現場報道在當今電視報道中占據了很大的市場,而出鏡記者作為電視報道的主體,其在電視報道中的作用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