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木
每年的1月1日在頭版社論的位置發表新年獻詞,這個習慣《人民日報》已經堅持66年了。
雖然常常只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它卻歷來都是中外觀察家們了解中國政治動態的風向標。曾經,人們像在除夕夜等待央視春晚一樣,在電視機或收音機前,迎接它的發布;有些重要的內容或段落,一些學校還要求學生背誦。
從這些字斟句酌的獻詞里,既能看到政府施政路線的不斷調整,還能看到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演進。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日報》的新年獻詞已逐步脫離了早期的意識形態和口號式說教,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精神指向,都在回歸世俗和日常生活。
2014年的新年獻詞寫道:
“沒有一往無前的進取意識,沒有乘勢而上的機遇意識,沒有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昨天的改革不會為今天奠基,今天的改革也難以為明天鋪路。”
“公元2014年的第一個清晨,眺望新年的第一縷曙光,迎接我們的,也許仍有困難和挑戰,但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想,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信心。”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讓我們攜手奮斗,造就中國的未來、你我的明天。”
這或許可看作是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倡文風改革的一個嶄新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改變今后只會越來越多。當然,我們最為希望的是,這種變化不僅出現在紙上,還出現在更為廣闊和深遠的現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