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文董洋/.遼寧省第五地質大隊;.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
津巴布韋ODZI綠巖帶金礦地質特征及分布規律
王慶文1董洋2/1.遼寧省第五地質大隊;2.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
津巴布韋Odzi綠巖成礦帶上,變質片巖內的剪切構造是成礦最有利部位;其次在片巖和含鐵建造;與綠巖帶接觸的花崗巖體內的石英脈也有金礦產出;在綠巖帶與花崗巖接觸面的金礦經濟價值不大。
克拉通;綠巖帶;金礦類型
ODZI為津巴布韋東部穆塔雷地區的一個小鎮。Odzi成礦帶寬3英里、長75英里,呈北東東80度走向,北傾70度~80度。礦帶上分布有106個金礦點,主要礦點集中在Odzi東部。CHAMPION金礦就位于津巴布韋Odzi成礦帶東部。
1.地層。津巴布韋克拉通占津巴布韋國土面積的70%,東部以前寒武紀莫桑比克變質帶為界,北部以前寒武紀贊比西變質帶為界,南部以林波波變質帶為界。西部邊界為博茨瓦納東部地區。克拉通內的綠巖分3個群,塞巴奎群、布拉瓦約群、沙姆瓦群。塞巴奎群是津巴布韋最古老的表殼巖系,巖性為科馬提質,拉斑玄武質火山巖夾碎屑巖。和條帶狀含鐵硅質建造。年齡為35.4億~35.7億年。布拉瓦約群位于塞巴奎群之上,又分上、下布拉瓦約群;下布拉瓦約群分布廣泛,由雙峰式科馬提質長英質火山巖夾含鐵建造及碎屑巖組成。上布拉瓦約群在津巴布韋東西部巖性差異較大,西部地區以鈣堿性火山巖為主。東部~該區域表現為火山~沉積巖組合,碎屑巖(主要為泥質巖),化學沉積巖常見。Rb—Sr和Sm—Nd同位素年齡在26.5~27.0億年。沙姆瓦群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布拉瓦約群之上。由長英質火山巖、粗砂巖、石英巖和大理巖組成。Rb—Sr和Sm—Nd同位素年齡在25.9億~25.0億年。Odzi太古代綠巖呈帶狀分布在克拉通內。
2.侵入巖。津巴布韋克拉通內部太古代各類巖漿侵入活動分布廣泛,它們多呈圓形或橢球型穹窿狀雜巖侵入于早期形成的變質火山巖~沉積巖地層中。侵入體類型有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花崗閃長巖。侏羅系淺成侵入巖分布廣泛,在克拉通和綠巖帶普遍分布,主要巖石類型有粗玄巖、輝長巖、輝綠巖呈巖脈和巖株形式。
1.地層。ODZI綠巖帶呈帶狀分布在太古代克拉通內。為上下布拉瓦約群組成。主要以下布拉瓦約群為主。巖石普遍遭受低壓變質作用,變質程度為綠片巖相,有的可達角閃巖相。
下布拉瓦約群:
下布拉瓦約群由變質的超基性-基性火山巖,長英質火山巖夾含鐵建造及碎屑巖組成。變質的巖石組合為:綠泥滑石片巖、滑石片巖、蛇紋片巖、綠片巖及綠巖、透閃石巖(片)巖,(金礦體主要賦存在上述片巖內);石英陽起鈉長石巖夾閃長巖、斜長角閃巖、角閃正長巖、變角閃輝長巖殘留體;條帶狀鐵石英巖、變閃長巖、陽起石巖、蛇紋綠泥透閃石巖、石英巖、云母片巖組成。走向80°,傾向北,傾角70°—80°。
上布拉瓦約群:
由變質的火山—沉積巖組合,碎屑巖(主要為泥質巖),化學沉積巖組成。在礦區東部少量出露,巖性為:石英巖、變質砂巖夾綠泥石巖。

1津巴布韋ODZI成礦 帶區域地質簡圖
1.砂巖夾綠泥石巖;2.變質長石砂巖;3.布拉瓦約群未分;4.變閃長巖;5.綠巖;6.條帶狀鐵石英巖;7.大理巖;8.石英巖(地層);
2.巖漿巖。礦區巖漿巖活動強烈,太古代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呈穹窿侵入圍繞在綠巖帶南北兩側。侏羅紀輝綠巖、輝長巖、粗玄巖呈網脈狀、脈狀普遍分布在礦區內。
3.構造。礦區構造發育,地層線理走向與區域綠巖帶走向一致80度方向、傾向330度~350度、傾角70度~80度。剪切構造發育,剪切構造帶,產狀與地層一致。剪切帶內為構造片巖。
4.綠巖帶金礦類型及特征。綠巖帶金礦分4種類型:(1)產出在花崗巖內石英脈型;(2)條帶狀磁鐵石英巖和片巖內。(3)片巖與花崗巖接觸帶。(4)片巖構造帶內,含石英較少。
成礦帶上CHAMPION礦區礦體較為典型,礦區有4個金礦點。由西至東依次為:Speedo金礦點、CHAMPION金礦點、H.M礦點、Cairndhu金礦點。
1.礦體特征。Speedo金礦,礦體為綠泥片巖和透閃片巖中的石英脈,礦體長度840m、厚度1.25m~2.15m、延深107.2m;礦體形態呈脈狀;礦體向東側伏、產狀345~355°∠60-75°,金品位0.60~31.1(g/t)。平均3.79(g/t)。
9.透閃石(片巖)巖;10.蛇紋片巖;11.云母片巖;12.太古代花崗巖;13.侏羅紀粗玄巖;14.閃長巖;15.霏細巖;16.石英巖;17.蛇紋巖;18.金礦礦點;19.產狀
CHAMPION金礦,礦體賦存綠泥透閃片巖中。根據鉆孔資料礦體底板圍巖為陽起鈉長石巖有的是角閃斜長石巖。礦體為含金片巖礦石和硫化物硅質脈。礦體長度219m、厚度1.20m、延深147m;礦體形態呈脈狀;礦體向東側伏、產狀 350°∠70-86°,金品位0.50~20.92(g/t)。
H.M礦點,礦體為含金石英脈。賦存在陽起鈉長石巖、角閃斜長巖中。長228m,厚度0.70m~2.20m。金品位0.30~0.70(g/t),產狀10-15°∠29-55°左右。
Cairndhu金礦,礦體為綠泥片巖中的石英脈,礦體長度90m、厚度0.56m~1.23m、延深112m;礦體形態透鏡狀;礦體大致向東側伏、產狀170°∠70°,金平均品位3.7(g/t)。
2.礦石特征。
(1)礦石結構。
①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石礦物:黃鐵礦:自形-半自形粒狀,方形、矩形為主,表面麻點狀,顯均質性。粒徑多在0.15mm~0.25mm之間,最大達0.6mm。脈石礦物為石英,呈不規則粒狀、彼此齒狀鑲嵌,強烈波狀消光、帶狀消光,無方向性,粒徑變化較大,多在0.15mm~0.4mm之間,最大達1.6mm。約占95%。
②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礦石礦物:磁黃鐵礦、毒砂、閃鋅礦、黃銅礦。磁黃鐵礦:強非均質性,條狀與閃鋅礦連生,粒徑:0.1mm~0.5mm;毒砂:自形四邊形粒狀,顯非均質性,粒徑:0.02mm~0.15mm;閃鋅礦:他形粒狀,粒徑:0.05mm~0.15mm;黃銅礦:不規則粒狀,粒徑:0.03mm~0.15mm。
脈石礦物:石英呈不規則粒狀、彼此齒狀鑲嵌,強烈波狀消光、帶狀消光,無方向性,粒徑變化較大,多在0.15-0.4mm之間,最大達1.6mm。約占95%。
③他形粒狀結構、齒狀變晶結構。礦石礦物:磁黃鐵礦、黃銅礦、毒砂。金屬礦物自形-半自形粒狀,粒徑:0.06mm~0. 8mm。
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呈不規則粒狀、他形粒狀、彼此齒狀鑲嵌,強烈波狀消光、帶狀消光,無方向性,粒徑變化較大,多在0.15mm~0.4mm之間,最大達1.6mm。局部可見透閃石呈不連續脈狀充填。透閃石:無色,扇形、纖維狀、柱狀,見兩組完全解理相交近菱形,粒徑:0.15mm~0.2mm。
④交代殘留結構
綠泥透閃石巖,被石英交代呈不規則脈狀、團塊狀殘留體;方解石、白云母和綠泥石集合體呈透鏡狀殘留。
礦石礦物: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閃鋅礦、毒砂。呈脈狀、樹枝狀、浸染狀,充填于石英脈中。
脈石礦物:石英占75%、綠泥透閃石巖殘留體占4%~20%。
(2)礦石構造。CHAMPION金礦礦石構造:交代團塊狀、透鏡狀、脈狀構造為主,斑狀團塊狀構造次之。交代團塊狀、透鏡狀、脈狀構造:圍巖被石英交代呈不規則脈狀、團塊狀、透鏡狀殘留。金屬礦物呈脈狀、樹枝狀、浸染狀,充填于石英脈中。含量占10%。屬熱液交代形式。斑狀團塊狀構造分布在該礦帶的中部,毒砂呈團塊狀分布在石英脈內,礦石含毒砂可達34%。
H.M金礦點、Cairndhu金礦、Speedo金礦礦石構造:稀疏浸染狀構造為主。黃鐵礦呈浸染或細脈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含量5-7%,無明顯方向性。黃鐵礦自形-半自形粒狀,無交代現象,屬熱液充填形式。
Cairndhu金礦礦石構造:斑狀團塊狀構造:毒砂呈團塊狀分布在石英脈內,礦石含毒砂可達30%。
(3)礦石類型。主要礦石類型為:浸染狀黃鐵礦礦石;浸染狀、脈狀、斑狀團塊狀磁黃鐵礦、黃鐵礦、毒砂礦石。
金礦成因類型為變質-熱液型,礦體主要賦存在綠片巖相,太古代變質片巖剪切帶內。在鈉長石-陽起石帶和斜長石-角閃石帶內成礦差。成礦物質來源于綠巖地質體,變質熱液促使圍巖中的金活化,從高級變質帶向中低級變質帶遷移,當進入片巖剪切帶內形成金礦。在其它圍巖裂隙內也可成礦。
在綠巖帶內剪切帶內是找礦有利部位。綠巖帶與花崗巖接觸面和外帶,綠巖帶含鐵建造都有礦點分布。但規模沒有前者大。
[1]W.H.SWIFT,Ph.D.《TheGeology of the OdziGold Belt》1956年.
[2]國土資源部東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分析測試報告》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