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蘭
(巨野縣十二中學,山東 巨野274900)
語文改革浪潮迭起,變換多端。其實“萬遍不離其宗”,當我們把這些分析之后,就會發現語文改革這仍然是圍繞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兩個基本性質,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能力,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實現這一根本任務,朗讀是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朗讀教學也是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目標。
筆者曾注意到,無論公開課還是常規課堂,盡管都有著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使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但很少有把朗讀定為教學目標的,朗讀訓練少之又少。有的只是匆忙的感知一下文本,便進入文本研習階段了,雖然也有讀書活動,但只是完成其它教學目標而不是朗讀目標。而教學過程中的形象朗讀也成了教師展示自己的手段,學生朗讀卻被忽視了。
課改之后,在《課程標準》統一的前提下,各種版本教材紛出,打破了人教版一統天下的就局面,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僅筆者所在省區據說就有幾種,其可圈可點之處也無須多言。而且也很難找到專門訓練朗讀的教材,這恐怕也是教材編寫者不愿看到的吧。
朗讀目標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朗讀能力,盡管他們在晨讀中也大聲地讀書,卻收效甚微。有的學生能很熟練地背出文章,卻無法把文章誦讀出來。甚至有的學生學了十幾年語文也不能正確地讀出一篇文章來。
在中學語文教法中,朗讀分為三層:正確朗讀,流利朗讀,有感情朗讀。正確朗讀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感情朗讀是朗讀的最高要求,也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要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加深體驗和感悟”。朗讀其實就是對文字的觸摸和把玩,有感情朗讀就是把視覺文字轉為聽覺語言的一個創造活動。
在古代教學中,朗讀被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讀字讀句和做示范朗讀,其余便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現代魯迅指出“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育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朗讀能將這三者和諧統一起來。當代上海的一位特級教師在給學生上《藥》一課時,朗讀一遍文本,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并認為學生學到了東西。如果能夠指導學生能夠朗讀出來,其理解感悟就會更加深刻,學到的東西也會更多。
朗讀訓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語感。眾所周知,語感是語言運應中的高境界,不須要系統的語言知識體系。它和語言實踐密不可分的。而朗讀是語言實踐的基礎,沒有成套成篇朗讀訓練做基礎,要形成良好的語感就如同沙上建塔一樣。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基礎環節。無論傳統教學,還是現代教學,都要對文本進行感知,而朗讀是感知文本的最好方法。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感知文本,體悟文本,從而把握文本,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像文學類文本可以通過朗讀把握作品,例如散文《荷塘月色》詩歌《沁園春·長沙》就可通過朗讀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對文學當中審美境界的追求。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以通過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說明順序。
朗讀能夠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筆者了解,很多學生對語文根本不趕興趣,把語文學習當成了一種負擔。其實這是沒有把學習主動權教給學生造成的,指導學生朗讀就是把學習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當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一篇文章后,就會獲得一種成功感,自然還要試著去讀更多的文章,進而激發他學習語文的興趣。
朗讀在語文學習中意義重大,而朗讀目標的缺失給學生學語文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把“朗讀是教學中最基本的要求”的觀念樹立起來,讓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