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剛 邵珠山
新時期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建議與對策
陳承剛 邵珠山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現代化。積極探索農機化發展新途徑,努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加大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力度,充分發揮農機化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用現代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近期,山東省定陶縣農機部門針對當前農機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農機化發展的新途徑,在搞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建議與對策。
目前,定陶縣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農戶數量多且生產規模小,正處于傳統農業的轉型、調整時期。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定陶縣農機化工作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到2013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87.6萬kW,平均6.7 hm2耕地擁有農機動力160.4 kW,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05%,其中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以上,基本實現了農機化水平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跨越,農業機械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1.1 農機化水平的顯著提高,為農業綜合生產力的不斷增強提供了動力
目前,定陶縣小麥、玉米等糧食機械化作業水平達98.9%,其中耕、種、收、農產品初加工、農業運輸等方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隨著農機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定陶縣馬鈴薯收獲、山藥種植、節水灌溉、機械化植保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力地鞏固了定陶“農業科技示范縣”的地位,也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2 惠及“三農”的農機補貼政策,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強 “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隨著《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和《山東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近幾年來,中央財政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定陶縣抓住這一機遇,嚴格管理,陽光操作,充分發揮了補貼資金的政策引導和拉動作用。從2005年開始,定陶縣累計爭取國家農機化購置補貼投入達5 015萬元,補貼各式農機具10 663臺,帶動農民投資1.13億元。極大地改善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農機服務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
1.3 農業機械化的節省勞力效應,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農機化新機具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產量增加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人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轉移到農村二、三產業或進城務工或從事多種經營,促進了農業的節本增效。2013年,定陶縣在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15.5萬人,第二、三產業勞動力20.3萬人、比上年增長23.6%,在非農就業勞動力中,外出務工農民總數達到18萬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得到了顯著改善。
1.4 逐步形成的農機服務體系,為農機的推廣、培訓和保養等提供了保障
定陶縣包括鎮區農機站、推廣站、農機監理站和農機學校在內的農機服務體系,迄今為止已連續3年開展了針對耕、種、收等環節的免費農機技術培訓,在農機推廣方面發揮了切實作用。同時,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借助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服務農業生產、調整農機裝備結構、改進耕作習慣為重點,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一大批高科技新型機械、多功能復式作業機械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
1.5 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加快推進了農業“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2013年,全縣農機合作社發展到48家,平均每個鎮區擁有農機合作社4個,其中:示范性農機合作社達7個,省級規范化農機合作社達2個。全縣農機合作社入社成員已達750戶,農機擁有量達1 560余臺(套),注冊資金9 000萬元,庫房總面積1.2萬m2。2013年,農機合作社共完成小麥、玉米機收2萬hm2,機耕1.867萬hm2,小麥、玉米機械化播種2.133萬hm2,保護性耕作0.413萬hm2,實現農機經營總收入4 200余萬元。合作社在農機推廣、農機管理、農機培訓、產業化服務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成為農機工作發展的新亮點。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定陶縣農機化事業迅猛發展,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服務生產能力快速提高;但是,在農機化發展進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2.1 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在: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多,大中型機具跟不上發展需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低。
2.2 農業機械化投入尚顯不足
在各項農業專項資金中,農機方面資金所占比例最少。國家實行購機補貼政策,確實方便了群眾,贏得了農民群眾的歡迎;但是,在調研中,群眾還是感到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少,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民收入低,加上柴油價格上漲和農機養護使用支出增大等因素,限制了農民購置農機的積極性。
2.3 農機服務隊伍素質不高
鎮區農機管理服務機構普遍存在著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技術力量缺乏、創新意識薄弱、管理服務人員很不穩定的問題。一些技術人員對高新適用農機一知半解,無法為農戶提供規范的指導和幫助,致使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等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實,影響了農機化的發展。
2.4 農機跨區作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近年來,各地聯合收割機增長迅猛,大量機具涌入跨區作業市場,導致作業市場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由于油價大幅上調及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機作業成本升高,直接造成機手跨區作業的利潤縮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促進勞動過程機械化。當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結構快速變化,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對農機應用的依賴越來越明顯,農機市場潛力巨大,農機化發展前景廣闊;因此,要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發展戰略,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發展布局,堅定不移地落實好“八項”工作,努力實現農機事業的科學發展。
3.1 理順管理體制,穩定農機隊伍
從有利于農機化事業發展出發,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全面履行農機監理執法、農機技術推廣、農機培訓教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等四大職能,理順關系,積極認真做好農機化工作。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的財產應依法得到保護,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侵占平調。加強農機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農機科技人才,穩定農機隊伍。
3.2 進一步加大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力度
要按照“大農業、大農機”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機械的發展步伐。一是推動農機裝備結構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轉變,重點發展大型拖拉機及配套復式作業機具、玉米聯合收獲機、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和收獲機、節水灌溉機械等;二是由單項作業機械向復式作業機械轉變;三是由傳統型裝備向高新技術裝備轉變;四是由農業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后機械化轉變,全面提升機械化水平。
3.3 著力解決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瓶頸”問題
一是面向糧食生產。在穩定提高小麥生產過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加快玉米生產過程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應用新技術的先導作用,加快發展步伐,著力解決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瓶頸”問題。二是面向農民增收。重點做好保持勞動力穩定轉移和在農機化領域內拓展就業空間兩篇文章,突出做好為務工農民家庭提供機械化服務,為工業化、城鎮化解放、提供勞動力。三是面向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滿足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發展經濟作物生產、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及設施農業機械化,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機械化技術支持。
3.4 全方位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一要積極發展壯大農機服務組織。要堅持 “扶持、引導、規范、服務”的方針,鼓勵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機械、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聯合,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聯合社等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益,使之成為引領農機手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二要積極培育農機服務市場。繼續推行農機跨區作業及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方式,創建農機服務品牌,提高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強農機銷售、批發市場建設,發展連鎖經營,繁榮農機流通市場。健全農機維修網點,鼓勵農機生產、銷售單位開展維修服務,促進農機維修業發展。加強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活躍農機服務市場。
3.5 進一步加大農機化投入
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辦法,繼續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同時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機化扶持資金的投入,在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的同時,逐步加大對農機作業及農機燃油、新技術推廣、農機合作組織、基礎性建設等的資金扶持或補貼。總之,通過加大農機投入和圍繞科技進步來轉變農機化增長方式,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確保農機總量穩步增長,全面提高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
3.6 加快推進“平安農機”建設
要繼續做好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及其配套法規、規章、政策措施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要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做到創建工作常規化、安全管理源頭化、專項治理經常化、示范創建標準化、平安農機普及化,推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往全部鄉村延伸,讓全體機手參與,把“平安農機”創建活動變成一項經常性的安全措施,積極探索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著力構建平安農機、和諧農機,保證全縣的農機安全生產。
3.7 不斷提高農機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
充分發揮縣鎮兩級農機協會的信息技術優勢,不斷開辟新的作業市場,同時鼓勵跨區作業隊與相關作業區域建立點對點的長期協作關系,引導機手有序流動作業,避免盲目外出,降低作業成本。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農民投資發展性價比和服務收益較高的新型適用農業機械,如設施農業機械、新型植保機械等,避免重復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3.8 扎實做好農機化科技教育培訓
堅持科技興農,進一步提高農機管理、技術推廣人員業務素質和農機手操作技能水平,促進全縣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用3年時間對農機管理、農機安全監理、農機技術推廣人員輪訓一遍,對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每年培訓不少于1次。通過培訓著力培養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知識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業務素質與服務能力的農機管理、技術推廣、農機作業服務隊伍。
4.1 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合理確定補貼資金規模,并向糧食主產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傾斜。適當支持適宜地區購置國內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功率拖拉機、大型噴灌機等農機。逐步加大農業機械化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按照科學、公開、公平、高效的原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辦法,嚴格審查經銷商資格,合理確定補貼產品種類。
4.2 進一步促進農機農藝協調發展
要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將機械適應性作為科研育種、栽培模式推廣的重要指標,有針對性地推廣一批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和種植模式。組織引導農民統一農作物品種、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4.3 大力研發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和技術
圍繞大功率拖拉機、多功能收割機、高效節能大中型水泵、噴灌機等重大產品研發,加快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等。精心組織實施農機化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組織實施好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農機化建設等示范項目。建立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和關鍵環節農業機械化技術。
4.4 加大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要將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機耕道路等建設內容納入相應規劃,與規劃內的項目同步實施。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農機推廣鑒定等公益性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在規劃、用地等方面積極支持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停放場地,改善農機保養條件。
4.5 依法推進農機化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繼續加大宣傳和監管力度,依法加強農機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圍繞現實需要比較緊迫、與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抓緊制定出臺配套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等。
作者信息:定陶縣農機局,274100,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