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羅建國
寧波市江北區設施農業及其配套機械發展的實踐與探討
趙海軍 羅建國

發展設施農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重要手段,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為準確掌握當前寧波市江北區設施農業及其配套機械發展的基本情況,提出促進設施農業及其配套機械發展的經濟和技術政策,對全區設施農業作了全面的調研,并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江北區設施農業發展的對策。
1.1 發展規模逐年擴大
近幾年,隨著城郊經濟作物的不斷發展,江北區設施農業規模發展迅猛。從設施大棚的類型來看,截至2013年底,全區共有大(中)棚毛竹棚約1 066.7 hm2,大(中)鋼棚約133.3 hm2,小拱棚約333.3 hm2,遮陽棚約133.3 hm2;從種植類型來看,涉及設施大棚的經濟作物中,葡萄種植面積達800.0 hm2,蔬菜種植面積約666.7 hm2,西瓜種植面積為133.3 hm2。另外,甲魚、娃娃魚等特色養殖設施約500 m2。
1.2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采用大棚種植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效益。葡萄、蔬菜、西瓜年均每0.067 hm2產值分別達到1.1萬元、0.47萬元和0.94萬元。設施農業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生物潛能,在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基礎上保證質量和供應的穩定性,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另外,設施農業通過調控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證農產品的鮮活度和周年持續供應,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性和價格的穩定性。
1.3 種植結構更趨合理
近幾年,設施種植在水果、蔬菜、苗木上得到大面積應用,并且呈現出集聚性,設施農業呈現塊狀發展。全區蔬菜種植達2 733.3 hm2,主要分布在甬江街道;葡萄、黃花梨等水果種植達1 000.0 hm2,主要分布在洪塘裘市片;苗木、花卉等規模化生產主要分布在慈城鎮虹星村等。
1.4 政府扶持更加完善
在這幾年設施農業發展中,江北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大了設施大棚項目建設的補貼,近5年補貼的設施大棚項目資金超過1 000萬元。各類現場會、培訓會全面多樣,有效地提升了農民建設設施大棚的熱情。
2.1 設施結構簡易,科技水平提高空間大
主要表現為設施結構簡易,大棚面積占全區耕地面積不到15%,大棚中80%以上是簡易大棚,環境控制能力差,生產管理很大程度上還依靠經驗,與標準化生產管理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2.2 設施規模偏小,經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土地約束性不斷增強,發展起來的設施農業大多分散零星,全區66.7 hm2以上規模經營只有2家,13.3~66.7 hm2規模經營不足20家,相比于其他縣(市、區),人才和資本的集聚度不夠,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產業化發展和經營效益提高受到制約。
2.3 配套機具缺少,機械化發展缺乏方向
設施農業機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機械化作業水平低,除部分小型耕種機械近兩年大面積推廣外,其他配套機具推廣應用起步晚,有些機具研制還是空白。機械化水平低是制約設施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的“瓶頸”。
2.4 專業人才缺乏,運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設施農業是多種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綜合應用,其運作管理對生產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從環境運作的合理控制、先進新型農機具的操作等方面來看,江北區設施農業的運行管理水平與高產、優質、安全、高效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運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1 樹立目標
江北區地處城郊,設施農業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緣優勢,設施農業生產需向設施結構標準化、溫室建設大型化、作業管理機械化、環境監測自動化等方向跨越式發展。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栽培制度、資源情況等因素,設計出適合本地條件,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環境優勢的一種至數種標準型溫室,溫室大棚建設逐漸向大型化發展,建筑構件由工廠進行專業化配套生產,大型日光溫室內部溫度穩定,日溫差小,便于機械化作業,相對造價低;耕整地、育苗、嫁接、移栽、節水灌溉和施肥、植保及卷簾等環節,都需用機械作業,提高生產效率,發揮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的最大潛能;推廣并應用溫室環境監測系統,自動監測不同時間或不同條件下的溫度、濕度及光照,用人工或機械定時、定量地進行調節,保證設施環境中達到最適合作物生長發育的條件。
調研后發現,全區潛在需建設的設施大棚、玻璃溫室基地有25個左右,其中:葡萄等水果基地占12個,蝴蝶蘭、蘭花等花卉基地5個,鐵皮楓斗、紅豆杉等苗木基地4個,甲魚、娃娃魚等水產養殖基地4個。
3.2 加大扶持
(1)增加設施農業配套補助。完善設施農業補貼配套,在國家、市補貼基礎上,對設施大棚、玻璃溫室建設成本配套補助比例達50%,其中區級配套20%以內。耕整地、育苗、嫁接、移栽、節水灌溉和施肥、植保及卷簾等設施配套農業機械,區級補貼資金按照國家、市補貼總額上浮10%~15%。
(2)擴大設施農業保險范圍。建立設施農業補貼與農業保險捆綁機制。補貼總額在50萬元以上的設施項目,2年內必須參加農業保險,從第3年開始,區級財政每年配套補助50%的設施保險金額。
(3)開展設施農業示范評比活動。從設施農業的經營效益、運營管理、維修保養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評比標準,聘請專家組對申請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進行評定,計劃每年評比示范基地1個、示范點3個,適當補助;對連續2年評比達到示范點及以上的設施主體,區級財政再額外給予30%的農業保險投保額。
(4)建立設施農業“帶頭人”獎勵機制。每年按照區級設施農業建設要求,以街道(鎮)農機管理人員、村干部為主體,評比出2~3個設施農業建設“帶頭人”,每人給予適當的獎勵。
3.3 規范管理
設施農業管理歸口不一,寧波市絕大部分存在多頭管理現象,農業設施的建設和技術管理依附于各個部門,沒有明確歸屬,造成設施農業發展規劃思路不清晰,技術管理不統一,扶持政策落實不一致,工作合力難以形成。應探索成立設施裝備建設辦公室,由農機牽頭,農業、林業、水產、畜牧等部門相配合,對設施農業進行統一管理。打造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和示范點,按照“設計合理、技術先進、效益上佳”的原則,建立若干不同地區、類型、規模和技術內容的示范型溫室大棚,通過基地的示范、輻射,帶動設施推廣應用。
3.4 信息引導
目前,有的農戶還習慣于傳統條件下的農業耕種模式,對先進的設施農業的前景、效益持懷疑態度,投入信心不足;有的雖然有發展愿望,但對動輒投資上萬的設施建設心存顧慮,同時也缺乏必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對種植養殖業的前景把握不住。為此,要通過新聞媒體宣傳、現場演示、技術培訓等多種途徑,以基地示范為先導,以具體事例為依據,進一步宣傳設施農業發展政策和大棚應用技術。
作者信息:寧波市江北區農林水利局,31502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