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式競爭 過去一個多星期,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展開貼身肉搏戰,不但直接反映了兩大互聯網集團你死我活的血戰,也折射出“中國式競爭”是各國擔心崛起中的中國會改變國際秩序的由來。 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分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開發的打車應用程序(App),目前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和出租車司機使用。然而,大使用量是兩大集團“燒錢”堆砌起來的,“燒錢”的目的是增加綁定用戶群,綁定用戶的銀行卡。 這么做能否真的增加用戶黏性,目前還是個問號。跟一名出租車司機聊,他說用了這兩種App兩個月后就放棄了,原因很復雜,包括獲得的補貼不能變現、路上用手機不安全、路邊打車的人還是很多等。在我看來,打車App并非以方便消費者和出租車司機為最終目的。南京有報道說,打車App的出現已導致一些不會使用或不愿加價的人很難打到車。 在中國,還有很多類似的中國式競爭,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寶。還有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同為立足湖南的工程機械制造商,過去10年中發生激烈競爭。財新《新世紀》周刊去年探究其生死纏斗的文章說,“這是一種在中國特殊土壤上滋生的、與正常競爭并不相同的可怕纏斗”。 國際上,兩家類似公司的競爭比比皆是,但很少像中國式競爭那樣你死我活。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是典型的例子,兩家競爭讓人看了賞心悅目。蘋果和微軟的競爭持續幾十年,但沒出現這種不計成本的血戰,而是形成差異化競爭。蘋果與三星的交惡也僅限于法庭上和口頭上。 央視品牌顧問李光斗說過,受幾千年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企業家習慣以分出勝負的戰爭思維來應對商業之爭,有種“有你沒我”“一股獨大”的心態。 很多人看到中國式競爭,擔心中企有朝一日在國際舞臺上和其他對手競爭時出現這種局面,更有人擔心中國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也出現這種“零和博弈”。于是一些國家希望美國繼續強大,避免現有國際秩序向中國傾斜?!ㄗ髡邊菨h鈞)
環球時報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