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7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一次性發(fā)現715顆新行星,而在此之前,銀河系中總共確認了1000顆行星。美聯社報道稱,位于加州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行星科學家杰克·利紹爾說:“今天,我們使人類已知行星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美國《華爾街日報》27日稱,這一發(fā)現是基于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兩年來對15萬顆左右星星的數據收集。CNN稱,這715顆新行星繞305顆不同的恒星運轉,它們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利用一種新技術發(fā)現,科學家預期今后新行星的發(fā)現將更加頻繁。這種新技術被稱為“多樣性驗證”,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概率邏輯。借助這種新技術可以取代以往的盲目搜索。行星科學家利紹爾說:“我們已經能夠突破瓶頸,向人們提供比以往發(fā)現和公布多出20倍數量的行星。”NASA天體物理學部門科學家道格拉斯·哈金斯也表示,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已經成為真正的“改變游戲規(guī)則者”,它能使人類了解銀河系不可思議的多樣性和行星系統(tǒng)。 NASA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這次發(fā)現的行星95%都小于海王星,海王星直徑是地球直徑的4倍。在715顆新行星中有4顆位于“宜居帶”,“宜居帶”不太熱也不太冷,這意味著它們有著擁有生命體的可能。不過,美國《圣地亞哥聯合論壇報》27日指出,NASA雖然發(fā)現了715顆新行星,但尚未發(fā)現外星人。德國天文學家莉薩·卡爾特尼格說,這對于尋找其他類地行星以及地球以外生命體來說,都邁出了巨大一步。美國探索頻道網站則質疑,人類搜尋外星人是否陷入了一種誤區(qū)?兩名研究人員指出,地球可能是我們已知的生命進化的舒適地方,但它真是適合生命茁壯成長的最佳地帶嗎?或許不是。地球可能是“宜居”世界中一個更極端的例子,生命體僥幸才存活下來。而偏見最終讓人類不斷尋找“第二地球”,而忽略了更“宜居”行星。▲(候 濤)
環(huán)球時報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