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德國共有約330所高等院校,其中大部分為公立大學和技術學院。德國高校聯合會專家斯特格萊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大學不少是私立性質,而德國大學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個人也付很高的稅收使政府能夠為高等教育融資。正因如此,德國大學的資金都非常緊張。法律對大學的投資管得很嚴,要求量入為出。 “大學辦企業往往會導致校企不分。有的企業在資金周轉不靈時,就先拿學校的經費去補充,影響正常教學?!彼固馗袢R恩說,“學生的學習也會受到干擾,產生各種負面思想。” 不過,這并不表明德國大學不能創業。許多大學通過其他途徑參與創業,提供技術轉讓等。比如,魯爾區的多特蒙德大學就與市政府、銀行、商會等組建了技術中心。這所公立大學擁有技術中心12.5%的股份。但多特蒙德大學校方對記者表示,這部分的經費投入并非出自大學,而是由第三方贈送的。 記者了解到,多特蒙德技術中心緊鄰大學校園與技術園區。園區內有200多家企業,8000多名員工。技術中心提供的服務領域與多特蒙德大學的諸多優勢學科相關。 德國高等院校也鼓勵有能力的師生創建公司。不倫瑞克工業大學科學家賴梅爾教授對記者說,該大學推出一個創新計劃,規定教師創建公司的收入歸個人。如果創辦者使用了大學擁有的知識產權,就有相應利益分享的限制。 馬克是柏林工業大學信息學學生。他參與柏林大學生的創業計劃,獲得數萬歐元早期投資,與其他3名大學生一起創辦了一家電子書出版公司。在柏林,這樣的大學生創業公司還有不少,比如專門提供新鮮食品郵寄的網絡公司,提供服裝搭配的服飾郵購公司,開發網購衣服量體軟件的科技公司等。而這些大學生也得到學校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德國高校聯合會專家斯特格萊恩認為,雖然德國大學沒有辦企業實體的傳統,但是可以營造創業文化氛圍,培育教師和學生的創業精神。這樣也避免了學校辦企業造成的“本末倒置”?!?/p>
環球時報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