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揚
(南京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起源于20 世紀初期的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在國際上僅有半世紀的歷史。在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作為發展文化的新型手段和組織形式逐步形成,人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在新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兩個階段。
時間上初步劃分為2003 年~2011 年,這個階段主要特征是探索與改革,以政府長達8 年的文化體制改革為標志,通過政企分開,從體制上實現了文化產業的企業化運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文化產業開始向多元化快速發展,涉及出版發行,媒體娛樂,動漫制作,文化創意等多個分支。其中,相當一部分影響力大的文化企業走上集團化運營階段,甚至有一些文化企業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扶持等手段成功上市,進入資本經營階段。
以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標志,文化產業進入成熟階段,核心是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分開,首次以文化的雙重屬性確定了發展的雙重任務,標志著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2016 年中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可以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羅文東主任認為:“中國在文化領域發展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今世界的文化市場上,美國占了43%,歐盟占了34%,日本大概占了10%,韓國占了5%,中國僅占了不到4%,這與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還很不相稱”。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態,如此豐厚而寶貴的文化資源怎樣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的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雄厚的文化產業經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文化產業經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文化產業本身、政府政策和金融行業都要順勢而為,互相找準著力點,實現共贏。

一方面文化產業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產業經濟必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文化企業綜合實力處于中低級水平,這個矛盾必須通過文化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才能得以解決。文化產業經濟離不開文化企業實力,企業實力是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內在核心因素和首要條件,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必將能動地促進文化企業實力的提升,同時,政策和金融的扶持和服務也必將加快文化企業提升實力的進程。
政策支持是指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相關文件,如《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 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同比增長21.96%,遠遠超出同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2012 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占GDP 比重進一步攀升。2013 年中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 萬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3.77%,比2012 年又增加0.3 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文化產業經濟仍需要跨越式發展才能實現2016 年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5%的目標。文化產業的固有特點使它與制造業有很大不同,無形資產及版權等評估與質押尚屬初期,融資相對于其他行業存在較大難度,也需要從政策上予以扶持,建議鼓勵和放開跨行業重組,放寬擔保限制,降低發行中小企業債券等,廣拓融資渠道。實際上,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政策扶持力度比我國要大,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真正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財政支持和市場融資發展均很充分。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和博物館學會對文化藝術業給予資助,州和市鎮政府以及聯邦政府某些部門也提供資助。國家藝術人文基金會每年將持有基金總額的35%以上用于資助和獎勵。中小企業管理局(SBA)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提供三種類型的中小企業貸款。英國對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實行“政府陪同資助”,即當企業第一次投資時,政府“陪同”企業資助,其比例是1∶1;對于第二次資助,政府對企業多出上次資助的部分實行1∶2 的比例投入。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成功運用了產官學模式,由政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學術和研究機構負責提供市場預測、發展前景等信息支持,企業通過與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謀求文化產業發展。日本知識產權的融資擔保業務,由承擔政府政策性任務的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機構承辦。為提升產業技術水準,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對于增添研究設備、引進新技術等給予長期低息貸款。我們需要借鑒美日的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政策扶持計劃和體系。
金融作為服務型領域的支柱產業,早已服務于各行各業、千家萬戶。而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也必然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國傳統的文化企業大都屬于中小企業,回報周期長,資金儲備大,內源性融資和外源性融資均比較困難,更需要金融業的一臂之力。在中小企業融資活動中,金融機構是其主要瓶頸(理查德.L.邁耶《經濟發展理論》)。因此,適當地刺激使現有的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融資已經成為文化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相當大比重的文化企業都具有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企業又具有無形資產比重大,難以精準的量化評估的特征。再者,因為缺乏專業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的有力支撐,傳統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通常很少涉及文化產業,對提供無形資產質押融資業務也是避而不談,缺乏有效的信息對接機制只會變相地加劇矛盾。
2010 年以九部委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為起點,金融機構開始與文化產業對接,文化產業出現巨大轉機并呈現勃勃生機。回顧2013 年文化產業:2013 年傳媒產業內企業并購頻繁,尤其是影視業并購異?;钴S,新聞出版業呈現內部整合以及外部跨媒體融合趨勢;各路資金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熱情高漲,眾籌融資模式出現,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文化產業開始以“社會設計”的方式表現公共創意,文化的力量得以弘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大數據時代到來。
我認為,在發展文化產業經濟時代背景下,金融業還需要主動從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擴大質押融資范圍、提供金融衍生品設計、發行文化產業債券等方面,加快與文化產業的定制對接,不僅可以使文化產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更快適應文化產業的融資需要,也可以使金融自身業務得到快速擴充,實現雙贏。
由于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和公益性,可以適當考慮在文化企業融資過程中對金融機構設定必要的補償機制:既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扶持的力度,又能降低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共同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一是文化產業經濟作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部分,需要在加快提升企業實力基礎上,得到充分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
二是企業實力是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金融在提升企業實力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政策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是必需的并且是持續的,可以考慮鼓勵跨行業重組融資,降低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門檻,在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金融對文化產業經濟的支持體現在主動對接,量身定制金融產品,擴大質押范圍,積極推動無形資產評估融資,更快適應文化產業的融資需要;
五是在政策上可以考慮對金融機構進行補償,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提高其支持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1]李長春.《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求是雜志2010年第12期.
[2]于孝建,任兆璋.《我國文化產業金融創新方式分析》上海金融2011年第6期.
[3]宋俊平.《當前我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國外經驗及啟示》.2012年第20期.
[4]銀發[2010]94號《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
[5]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
[6]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9月26日.
[7]中國行業研究網《我國文化產業現狀及發展展望》2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