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的“無人區”
——從影片《無人區》看中國電影創作的新動向
■ 潘 樺 李 艷
2006年,影片《瘋狂的石頭》讓寧浩一鳴驚人。緊湊精巧的故事結構,地道的黑色幽默,以及以小搏大的票房紀錄,都讓影片和寧浩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影迷關注的焦點。人們一面談論中國影壇居然隱藏著故事天才,一面又引頸期待寧浩的下一部作品。觀眾似乎都在等待奇跡的“石頭”繼續上演。然而,2009年《瘋狂的賽車》并沒有延續“石頭”的奇跡。該片雖然票房過億,但口碑欠佳。此后,寧浩在《無人區》里沉淀下來,并試圖打破“瘋狂”的標簽。結果,該片因種種問題“難產”。在這期間,寧浩創作了電影《黃金大劫案》,眾人紛紛感嘆“瘋狂”一去不復返。2013年12月3日,時隔四年,撤檔六次的電影《無人區》終于在中國內地公映。四年的時間不僅沒有磨掉影迷的耐性,反而使得《無人區》因其精彩的故事、嫻熟的技巧以及深刻的內涵而備受推崇。在同時期公映的《私人定制》《警察故事2013》《等風來》和《四大名捕2》等國產電影的包圍下,《無人區》創下了2.2億元的票房記錄。
《無人區》的曲折歷程不僅影響到導演寧浩的個人創作,也讓人看到中國電影審查機制現狀的尷尬。因此可以說《無人區》在寧浩作品譜系中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從這里,可以想象寧浩開拓創新的艱難,也能體會到改變創作環境的不易。因此,將《無人區》放在寧浩作品譜系中進行比較研究,既能準確把握作品,也能更準確地把握中國電影創作環境及其發展中的變化趨勢。
“在我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律師之后,我又想起了那個關于猴子的故事,而現在我特別想告訴我的老師,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為放棄自私,而是因為人會用火”。
上面這段話是《無人區》里主角潘肖第一次出現時的內心獨白。這個關于猴子的故事在影片中被多次提及,直至結尾成為潘肖舍己救人的心理動因。關于這個故事的寓意,最好的解釋其實是法蘭克福學派關于“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闡述。“放棄自私”是價值理性的體現,而“火”的意象正是工具理性追求功利計算的代表。從這個角度來看,《無人區》在故事層面呈現為潘肖的經歷,而主題則呈現為潘肖的轉變——從幫助罪犯脫罪的律師,到舍己救人的英雄,潘肖身上體現的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理性。因此,《無人區》名為“無人”,實際在講人性的救贖。
“人性”是一個特別沉重、深刻的話題。一面基于人性的復雜,另一面也因為人性不可解除的悲劇性質。因此對于人性話題的探討,無論哪種藝術都無法回避厚重感的營造。反過來說,輕巧歡快的風格多少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并削減悲劇性。所以《無人區》比較注意厚重感的營造。
比如在色彩方面,濁重的褐色始終是影片的主色調。它不僅來自沙漠戈壁的天然顏色,還來自精心設計建造的人工場景以及灰頭土臉的服飾。經過特殊處理的影調也為畫面蒙上了一層讓人厭惡的黃褐色,以至人物的膚色都像是剛從黃土里扒出來的。畫面里,幾乎所有的顏色都被降低明度,或者,在高明度的色彩周圍用低明度色彩將它淹沒。
光線的使用也同樣作了精心設計。為了營造壓抑、野蠻的氛圍,劇情首先提供了大量夜晚的外景戲。影像自然地呈現出明亮區域被大片夜色包圍擠壓的畫面,形成恐怖未知的氣氛。其次,室內場景里,滲漏進來的光線所形成的高對比反差也為營造氣氛和塑造人物提供了助力。例如獵隼團伙老大和潘肖在拘留所會面的一場戲中,黑老大就隱沒在暗區的內邊緣,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他被釋放后與潘肖在小食鋪對話的一場戲,頂棚投影下的強烈光柵也只投影在他一個人臉上。可以說,創作者在攝影用光的強弱、光區面積的大小以及演員調度與光影的配合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
此外,精挑細選的道具也為營造冰冷、嚴肅甚至野蠻的氛圍增色不少。例如殺手懷中那只造型奇特的手動“加特林”、潘肖口袋里的打火機、加油站老板傻兒子手里的榔頭,還有黑老大開的那輛霸氣的悍馬……這些道具都為血腥、殺戮和沖撞碾壓的人類原始本性做了形象的詮釋。
色彩的使用、道具的選擇,都顯示出寧浩電影塑造凝重、沉郁風格的努力。與他的“瘋狂”系列還有《黃金大劫案》等影片相比,這部《無人區》更接近一部探討“人性”的誠意之作。可惜的是,寧浩在為人性主題做著各方面的烘托與營造的時候,他的某些創作習慣卻影響到了主題的表達。
雖然寧浩不承認有“瘋狂系列”,他更愿意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全新的。但毫無疑問,《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表現出了寧浩對于佳構劇①、對于復雜敘事線索的偏好。
《瘋狂的石頭》是寧浩的成名作,講述了一顆翡翠寶石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工藝美術品廠瀕臨倒閉,一顆意外發現的寶石成了全廠職工的救命稻草。然而對寶石感興趣的不只是廠里的職工,還有社會上各懷心思的三教九流,于是一場寶石爭奪戰拉開序幕。一方是以保衛科長包世宏為首的翡翠守護者;一方則是形形色色的盜寶者,包括道哥團伙、馮董及其聘請的江洋大盜以及紈绔子弟謝小盟。這幾組人馬各自為戰又相互交織,既有盜寶的一致目標,彼此之間又矛盾重重,這使得故事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多線敘事結構。每支盜寶勢力都與護寶者形成一對矛盾關系。每支盜寶勢力之間又有矛盾,由此形成一個扇形結構。每支扇骨都指向核心矛盾——盜寶與護寶,但扇骨之間又有交錯。整體來看屬于交叉蒙太奇范疇。
《瘋狂的賽車》是繼奇跡的石頭之后寧浩的創新之作。表面上看,它與“石頭”異曲同工,但細究之下卻發現它的多線索結構與《瘋狂的石頭》存在著一定差異。“賽車”中共有三條主線索:一條是自行車運動員耿浩,第二條是大賊二賊,第三條是臺灣毒販,另有兩條輔線:李法拉和警察。這兩條輔線分別穿插于主線之間,將劇情編織起來。這就像布料邊緣脫落的三根線頭,彼此獨立、平行,底下卻已盤根錯節,糾纏一處。因此《瘋狂的賽車》與《瘋狂的石頭》不同,它沒有一個明顯的核心矛盾,它的多線索繁復異常,卻沒有形成交叉蒙太奇,而是更像平行蒙太奇。
當“賽車”口碑不如“石頭”之后,寧浩在《無人區》里做了新的開拓——將“多線索”變為“單線索”,但仍保留了對于復雜故事的愛好。而正是這種復雜的“佳構劇”模式,削減了《無人區》的悲劇性表達。
首先,是復雜的矛盾沖突。雖然《無人區》沒有“瘋狂系列”的多線索敘事,但這個單線索敘述的故事揉進了太多的人物,人物之間又產生了太多的矛盾。潘肖與殺手,與黑老大,與警察,與貨車司機哥倆,與加油站老板,與老板娘,與舞女;殺手與警察,與舞女,與加油站老板父子,與貨車司機;黑老大與殺手,與加油站老板父子,與老板娘,與貨車司機哥倆……太多的人物被卷入,太多的矛盾等待敘述。所以,留給人性開掘的時間,留給觀眾品味人性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創作者拼命地把一個復雜的故事講清楚,觀眾也拼命地跟上創作者講述的節奏,兩者都是匆匆忙忙,精力都花在理清情節上。因此當觀眾把精力投在人物的結局而不是命運上時,對人性的思考就變得倉促甚至不足。這就是為什么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覺是這是個好故事,然后才有那么一點人性的剖析在里面的原因。《無人區》鎩羽柏林影展,大概這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喜劇風格或者喜劇成分的加入也減弱了主題的厚重感。從文藝美學的角度來講,喜劇比悲劇顯得輕浮,因此不適合表現深刻厚重的主題。從創作實踐的歷史來說,悲劇似乎也比喜劇更適合剖析人性這類深邃的主題。當然,現代藝術,如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戲劇也有用喜劇手法剖析悲劇人性的,并著力在觀眾心中喚起一種厚重的感受。但是在此類作品中,喜劇場景都用得比較克制,而且注意獲得一種喜劇感受的分離特性——觀感的可笑和體認的可悲。創作者比較注意避免引起“真正的可笑”以防沖淡悲劇的厚重氛圍,因此黑色幽默的笑點都比較容易識別,觀眾能夠相對輕松地理解笑點背后的深意。而在《無人區》里,一方面在演員的選擇上承襲了瘋狂系列的部分班底,觀眾從第一感受上就預設了喜劇性。另一方面,某些笑點的設置不具有黑色幽默性質,比如潘肖和黑老大討價還價說,“我回城的時候,不用再坐一馬力的車了吧?”再如加油站里,潘肖不讓傻子修自己的車窗,不但車窗不修,車燈也不修,于是傻子撲過去像瘋了一樣拎起錘子猛砸車燈……類似這樣的情節在影片中有不少,喜劇的“笑果”突出,剖析人性的悲劇意味反而減弱。
總之,寧浩在《無人區》主題與風格的搭配上做了精心的處理,但可能由于他個人的藝術偏好,或者影片制作單位對于市場的理解和把握,亦或者迫于創作環境的限制,寧浩不得不將《無人區》制作成現在這樣。原版本已無法看到,但寧浩四年的修改,再加之其后上映的《黃金大劫案》,似乎隱約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創作的某種趨勢。
毫無疑問,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國力的增長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國電影的制作能力空前提高,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也空前提升。各種高端設備與技術紛至沓來,一經問世便很快被用于電影的制作。然而,設備的精良和投入的增加在給國產電影帶來繁榮局面的同時,很快就讓人們感受到危機的所在。電影理念落后、創作水平低下、電影管理掣肘的情況越來越讓人們感到焦慮。2013年,內地電影票房達到217.69億人民幣,以至于有人大膽預測未來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中國電影票房將會超過美國。然而,值得引起深思的是,票房數據的瘋狂增長并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整體實力的強勢上升。當電影淪為徹底的商品,票房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成敗的絕對指標時,人性的標桿似乎越來越難以在國產電影中樹立起來。
2010年1月初,3D電影《阿凡達》在中國大陸上映,13億多的高票房刺痛了許多人的神經。人們紛紛感慨,中國電影離《阿凡達》太遠了。可是當我們守著高額投資、精良的設備,乃至聘請國外團隊來做電影特效以后,結果又怎樣呢?
張藝謀耗時四年制作的《金陵十三釵》,有國際巨星貝爾的加入,有好萊塢戰爭特效團隊做后盾,還有劉恒、嚴歌苓兩大編劇坐鎮。強大的陣容也沒能從奧斯卡抱回小金人,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它的對手不過是伊朗電影人30萬美金制作出的一部小成本電影《一次別離》。同樣的情形在2013年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再次上演。當眾人翹首以盼《一代宗師》成最大贏家時,來自新加坡的青年導演陳哲藝帶著他的處女作《爸媽不在家》領跑了最佳劇情片等四項大獎。導演李安評價《一代宗師》說“一度讓人搞不清到底要干嗎”,但《爸媽不在家》“沒有人不喜歡”②。
如果將《金陵十三釵》及《一代宗師》比作精雕細琢的工藝品,那么伊朗的《一次別離》和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就是從生活的土壤里孕育出來的至情至性之作,甚至能讓你我觸摸到它們跳動的心臟。換句話說,這兩部作品是在用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著跟“人”有關的故事。商業片席卷中國電影市場的當下,還能看到幾部踏踏實實“講人話,做人事兒”的片子呢?
2013年連續上映的三部電影《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和《小時代》被網友戲稱為“富二代”,許多人甚至抱著越爛越看的心態走進影院。其實“爛片”這層皮下,隱藏的正是它們缺乏人性內涵的事實。以郭敬明自編自導的《小時代》為例,影片毫不吝惜對上層奢華生活的展示,人物在追求自我價值時,也始終以物化的標準來衡量。正如片名所示,創作者呈現的不過是一群追逐時尚的年輕人的小時代,是他們恣意青春、執著于小情小愛的小時代。這其中彰顯的,又是見“物”不見“人”的電影小時代。而我們缺少的,則是像《一次別離》《爸媽不在家》以及《無人區》等影片里面,有著“人”的氣息和血肉,有著對人生理想和時代命運思考和感受的電影大時代!
通過將《無人區》放到寧浩作品的譜系之中分析,不僅讓我們看到一位商業片導演的自我革新之路,也感受到了在當前環境下的創新之艱。這不僅是電影體制的問題,它更與電影創作者的自我堅守密不可分。
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當所有人把票房作為唯一指標時,藝術良心才會變得那么耀眼”。③當下中國電影已經長久地處于“無人區”,我們越來越期待走入有血有肉鮮活的“有人區”。反映現實、剖析人性、重拾宏大敘事等也將成為中國電影創作需要突破的重點領域。這是文藝發展自身的要求,也契合著“中國夢”這一執政理念。
注釋:
① 佳構劇,又叫做巧湊劇,是情節劇的一種。是專指以復雜、講究的情節著稱的戲劇作品。19世紀流行于歐洲。特點是運用雕琢的布局,離奇的情節和緊張的場面,以激起觀眾的興奮情緒,偏重追求劇場效果而忽視思想內容。
② 《李安談金馬:〈一代宗師〉一度讓人搞不清要干嗎》,來源:佛山在線,http://www.fsonline.com.cn/articles_78424.html。
③ 米奇:《中國電影的無人區——50部被忽視的華語電影》,發布于:2011-05-19。來源:http://i.mtime.com/mickey2010/blog/5993957/。
(作者潘樺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艷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2013級電影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