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李忠東

便攜式泡沫避難所
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
以2013年第30號臺風“海燕”為例,它是2013年以來全球最強的臺風,也是有氣象記錄以來西北太平洋上登陸的最強的臺風——強度強,移動速快,路徑曲折,恣意施虐,所經之處無不深受其害。以菲律賓為例,據該國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災情通報顯示,全國44個省份受災總人口達到907萬人,其中187萬人流離失所,仍在避難中心內外接受救濟。受損的房屋數量也大幅增加到27萬多棟,其中逾15萬棟房屋完全被毀。截至11月15日晚間20時,超強臺風“海燕”已造成菲律賓3631人遇難,12487人受傷,另有1179人失蹤。
災難發生后,救災重建有一段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首先要搶救幸存者,為他們提供安全、健康和環保的避難所。美國“未來創新設計博客”網站(www.inhabitat.com)11月14日推薦介紹了八種可以迅速啟用的應急避難所,能使用不同的技術來解決交通、電力、保溫和用水的需求。
這種簡易住房由瑞典宜家基金會和聯合國難民署合作開發,使用輕便的塑料材料,運送方便,裝配容易。它面積188平方英尺(大約合17.5平方米),是標準救災帳篷的兩倍大小,可以舒適地睡下5個人。只要用短短的4小時,便能將其組裝完成。簡易住房的屋頂安裝有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因此在漆黑的夜晚就不用點燃蠟燭或煤油燈照明了,消除了火災隱患。另外,屋頂還能夠反射70%的日照熱量,保證室內在炎熱的天氣里白天涼爽,夜晚溫暖。宜家簡易太陽能住房不僅比較舒適,還注意保護隱私,讓難民生活得更加體面。
由MMAS工作室和建筑藝術家西普拉諾·查斯合作開發的這種非永久性房屋獨出心裁,用輕質塑料膜裝在一個鋁制框架上制成,服裝、物件或其他材料都可插入塑料膜中起隔絕作用。它能簡單到以任何方式進行搬運,而且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使用戶享受到基本的當代舒適生活。泡沫避難所由適合為期兩天生活的初始套件和能滿足長期居住需要的各種裝備配件組成,供無家可歸者使用。立方體房屋不僅提供了私密性的存儲空間,而且具有可調節的環保隔熱功能。這種自支撐結構的獨立生活設施超越了傳統帳篷,水管、小廚房、洗衣和照明設備一應俱全。流動性和靈活性使居住者能夠在給定的時間內,對各種環境背景做出反應。
這種第一反應緊急避難所由建筑設計師馬修·馬龍、阿曼達·戈德堡、詹妮弗·梅特卡夫和格蘭特·麥克莫設計,可以給四口之家提供一個迅速安身的地方。它用聚丙烯制成,能夠折疊成馬蹄或平面等多種形狀,完全取決于如何使運輸更加便利。將這種住房安裝好只需要幾分鐘,而且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屋脊和折疊的地方可以用來收集雨水,基本滿足用戶對水的需求。無論手頭有什么材料,都可在惡劣天氣給住房隔熱。

①宜家(IKEA)簡易太陽能避難所

②AbleNook便攜式避難所

③EDV-01緊急避難所
Diawa Lease公司開發的這種高科技避難所是一個不銹鋼集裝箱的產品,里面有雙層床、辦公桌、小廚房、淋浴設備、生物廁所和儲存物資的倉庫等。一個液壓泵可以使EDV-01的墻壁升高一倍,形成兩層結構。四個液壓支柱能保持整體結構的平衡,使它穩穩當當地屹立在崎嶇的地面上。EDV-01解決了救災現場缺水和缺電兩大難題,在外部沒有任何資源補充的情況下,每天可以從空氣中收集足夠兩個成年人使用的20公升飲用水,由屋頂的太陽能系統和燃料電池提供電力,維持長達1個月的時間。它不需要現場組裝,可以用卡車或直升機運送到需要的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EDV-01緊急避難所像素化的外殼,能夠發亮用作引導標示,向人們提供重要、緊急信息。
這種多用途的避難所由美國南佛羅里達州大學的研究生尤賈·森羅斯和肖恩·貝爾德西亞設計,內有多個臥室、廚房、工作空間、儲存室和浴室。它是一種使用同一類通用鋁預制墻板(稱作結構絕緣板)制作的活動模塊,可用作住房、教室甚至辦公空間。AbleNook使用簡單,可以單一或雙重部署,尤其適合災后重建。這種速建房屋還可以輕松擴建,非常便于攜帶,組裝使用時不需要任何其它工具輔助,也不必掌握任何建筑技巧,大約兩個小時即可安裝完畢。
這是中國建筑師在受到折紙的啟發之后設計的幾何折疊結構建筑,模樣簡單而優雅。他們利用竹和再生紙等可再生材料,折疊成各種各樣美觀的結構形狀。由于提供了結構的完整性,因此可以在工廠快速生產。折疊避難所使用一種預先組裝成堅硬幾何形狀的竹竿,安裝后可以用再生紙把室內的房間隔開來。使用輕型模塊化結構的房屋物美廉價,能夠大范圍地建造。
這種金屬框架結構的避難所由綠色地平線詹姆斯教皇設計,用100%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建造,十分環保。它配備有電氣和管道系統,能夠利用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和生物燃料發電機自己發電,用不完的電能可以出售返回給電網。在沒有外部支持時,避難所能夠維持一家四口一個星期的食品、電力和用水。它安裝有輪子,可以被卡車拖走,也能裝上火車甚至裝入集裝箱運走。在需要時,把幾個質地堅固的避難所堆疊在一起便組成了一個社區,共享電能和水等資源。
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建筑學院設計開發的避難所是一個龐然大物,名叫“乳齒象”。為了確保電能和用水,頂部裝備有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雨水收集系統。“乳齒象”實際上是一種在所有地形表面都能行駛的兩棲車輛,可以將6層高的塔狀救援避難所運往洪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等緊急救援現場。它配備有多個升降機,可將避難所從地面舉起,保護里面的災民免受次生災害。
◎責任編輯/張帆
(編譯自www.inhabitat.com,1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