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如廁”這件很平常的事兒對于心臟病患者卻影響巨大,不管是拉肚子還是便秘都可能成為導致心臟病發作的“導火索”。
孫博士心血管診室
孫宏濤,醫學博士,留德博士后,國家心臟病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腹瀉“瀉”出心梗
●本刊記者:有這樣一則新聞:70歲的孫大爺兩年前裝過支架,而后情況一直很穩定,但最近因舍不得倒掉冰箱里的剩菜而拉肚子,幾次“如廁”后出現胸前區絞痛癥狀,經心電圖檢查后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腹瀉為何會誘發心梗?
○孫宏濤:嚴重嘔吐、腹瀉,極易造成體內酸堿平衡失調、水電解質紊亂,造成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由于短期內大量水分丟失,導致血容量急劇下降,心臟灌注血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在血管內流動速度減慢,易形成血栓,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堵塞。且患者往往因一會一趟地往廁所跑而休息不好,極度疲勞,導致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心肌收縮過強、心率增快、冠狀動脈的張力增高、血壓升高和冠狀動脈的痙攣。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的興奮,會促進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和冠狀動脈痙攣,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拉肚子不能硬扛
●本刊記者:這么說來,心臟病患者如腹瀉一定要警惕心梗發生了?
○孫宏濤:是的,一部分老年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臨床癥狀不明顯,也沒有像書本上描述的那般典型,甚至有些患者的不舒服僅僅就是上腹部疼痛,這時,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肚子疼和因腹瀉引起的肚子疼攪在了一起,很難分辨,這樣的患者,對醫生也是一個挑戰,稍不留意,就可能導致漏診、誤診,延誤治療。因此,對于出現上腹部疼痛的老年患者應想到存在心肌梗死發生的可能,要完善必要的檢查,予以排除。
●本刊記者:出現腹瀉后應該如何防止意外的發生呢?
○孫宏濤:出現腹瀉、急性腸胃炎不能掉以輕心,不能硬扛,尤其是對有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的高危患者,腹瀉時要保持足夠的警惕。輕度腹瀉可在家中多休息,多喝些淡鹽水,一旦出現嚴重嘔吐、腹瀉時要積極治療,及時就醫,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必要時可以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阿司匹林,預防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便秘更危險
●本刊記者:剛說的是腹瀉的危險,其實更多的患者可能遇到另一種危險更多,那就是便秘。
○孫宏濤:是的,尤其是老年患者便秘人群比例更高,也更危險。便秘患者排便時,會用力過大,引起腹壓升高,血壓也會升高;心率加快,從而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發生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因此容易引發心肌梗死。此外,大便時用力屏氣,會擠壓內臟,可能引起心臟破裂、大血管出現夾層動脈瘤或破裂,也會讓人喪命。還有就是,用力排便會使血管壓力過大,血流速度增快,容易將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斑塊沖進血流中,堵塞血管,導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本刊記者:發生便秘了應該怎么做?
○孫宏濤:如果心臟病人發生便秘,不要用力屏氣,也不要急躁。不妨用溫水沖點蜂蜜,或者喝一小勺香油或橄欖油,也可用蓖麻油。老年人喝5毫升最安全,如果便秘嚴重,再逐步加量,但最多別超過10毫升。另外,使用潤腸藥、番瀉葉沖水或開塞露等藥物也可以。不過,最好的方法是食療,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本刊記者:平時怎么做可以防止便秘的發生呢?
○孫宏濤:防患于未然最重要,心臟病人平時就要注意調節。首先,要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其次,在膳食平衡的基礎上,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綠色蔬菜和水果是最好的選擇,如芹菜、韭菜、蘋果等。這些食物經過腸道時,其中不被消化的纖維素能吸收更多水分,促進胃腸蠕動,使排便通暢。再次,喝水必不可少。尤其早晨更應該喝一杯白開水或蜂蜜水,能啟動胃結腸反射,有利于通便。最后,自我按摩和運動也對通便有好處。按摩腹部時,每次順時針按摩36下、逆時針36下,每天3次。
如廁時體位變化別太急
○孫宏濤:除了腹瀉和便秘外,如廁時體位的突然變化,也是誘發心臟病發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快速下蹲會引起血壓驟然上升,而從蹲位突然站起會使血壓突然下降,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心臟功能,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因此,有冠心病史者如廁時下蹲或站起都不宜過急,應當慢慢地蹲下或站起,如果出現胸悶或胸部不適時,可及時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一旦超過5-10分鐘癥狀仍未緩解的,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本刊記者:謝謝孫博士的精彩講解和提醒,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