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 翔
市場的發展和行業人士的不斷學習進步應該以節能環保為共識,因為只有可持續發展,人類才會不斷地“更新”下去。
22年前,和中央空調在中國市場一樣,初入暖通界的他稍顯稚嫩。從那個家用分體機都鳳毛麟角的年代到如今中央空調市場的成熟,他也逐漸完成了自己的蛻變,成為了蘇州當地有名的暖通工程師。他就是高級暖通工程師、國家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陸勤儉,筆者借走訪蘇州市場的機會有幸采訪到了這位專家,希望通過小小的紙張展現給讀者朋友一個不一樣的設計師。
陸勤儉1992年進入蘇州建筑設計研究院,后入職華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多年來,多次獲得中央空調設計師大賽金獎,榮譽無數,而他本人卻很謙虛地表示那些都只能代表過去,不值一提。“現在的中央空調市場好比電腦軟件,各方面更新異常頻繁。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設計出完美的方案。”陸勤儉說到。
市場的更新升級首先體現在行業信息的變更。一路走來,陸勤儉對行業知識的日益膨脹深有感觸。“以前覺得計算機行業需要時時學習新知識,沒想到暖通行業也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中央空調工程上大型機組比較單一,加之建筑類型主要涉及醫院和工廠,設計師設計方案時難度相對較小。而且90年代中央空調的普及率較低,行業信息容量有限。普通客戶包括開發商都對中央空調不甚了解,暖通設計師在當時就是行業權威。“我還是不斷地學習,一方面從老一輩的暖通設計師那里傳承精髓,另一方面就是中央空調日后定會高速發展,我自己需要不斷地補充知識的能量,這也算是我的預言吧。”
進入新世紀,陸勤儉的“預言”果然得到驗證:家用空調迅速普及,中央空調也開始進入平常百姓的視野。由于自身不斷“更新充實”,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并沒有讓陸勤儉感到措手不及。與以往不同的是很多工程商及政府投資方開始找專業人員咨詢甚至親自研究中央空調系統,很多工程商在設計過程中也會與設計師們溝通交流。“這是市場良好發展的趨勢,這要求我們的專業知識更加的豐富,你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大腦。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交流到更多的實際應用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其實客戶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市場的更新升級還體現在工作范疇的變化。“在蘇州建筑設計研究院的時期我們只管設計方案,”陸勤儉向筆者介紹到,“目前這個公司雖然以設計為主,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我們在設計的基礎上會與時俱進地開展相關的深入拓展研究,就如同設計院校。”陸勤儉發現優勝劣汰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許多機電安裝公司為了申請安裝資質已經吞并一些小的建筑設計院,以便產生更大的市場影響力。“華造本來就是從規劃院獨立出來的,為了完善自己,我們必須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圍。”
同時建筑類型也在“更新”。目前設計院項目已經包括科教文衛、賓館、住宅、房地產、工業廠房等多種類型的建筑項目,設計師的工作面大大拓寬。陸勤儉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在各種建筑類型設計上游刃有余。陸勤儉2006年參加設計了蘇州博物館項目。該項目的特殊性在于整個機房及送回風管的布置全部在地下,他和各位設計師合理運用暖通專業知識完美地解決了空調與建筑融合、空調氣流組織等問題,使該項目成為一個典范。
市場的更新升級最后體現在產品方面。“早些年,多聯機還是腹中之胎,市場上主要以水系統、熱泵等大型中央空調產品為主。這2種系統的產品前期造價比較高,適合大面積的使用,對建筑的適應性不強。”陸勤儉對市場很敏感,他覺得蘇州以通風空調為主,采暖比較少。市場的需求必會導致產品的更新除陳,也必會出現一款和水機一爭高下的機型。即將跨入新世紀前,市場的“更新”果真發布了“多聯機”這款新機型并在日后不斷蠶食中央空調的市場份額。
多聯機起初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開始用于小型建筑,簡單方便且利潤較高。2000年左右,由于大力度的推廣,多聯機甚至已經應用到醫院、辦公樓等大的項目。陸勤儉之前對多聯機雖然有所了解,但他知道又到了自己“更新”的時候,他必須把多聯機研究透徹。他發現從專業的角度講,多聯機與水機相比在大型公共建筑運行上并不節能。但也有例外情況,“現在很多辦公樓用來出租或出售,這些建筑使用多聯機可以方便業主的管理,從運行等角度講也有一定的便利之處。”
一些商家為了利益大肆推廣多聯機,普通客戶不知情,也不會去專門檢測,陸勤儉對此行為頗有感慨。“作為設計院要實事求是,在設計項目的時候我們必須根據建筑的性質、建筑的用途,同時從性價比的角度考慮,確定合理的方案及產品,不能盲目地誤導。”盡管如此,很多設計師畫的圖紙仍會被業主和投資方改變,對他們來講,“合理”已經不是關鍵。“產品的更新換代有的時候卻是一種‘退步’。”陸勤儉很無奈地感慨。
其實陸勤儉最關心的還是暖通行業未來的發展。“我們現在要有綠色意識。”陸勤儉指出環保是每個行業永不改變的追求。市場的發展和行業人士的不斷學習進步應該以節能環保為共識,因為只有可持續發展,人類才會不斷地“更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