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婷
摘 要:微博是兼有媒體和社交功能的最具發展潛力的輿論載體,在圍觀時代,微博所面對的是更開放的圈子,當每一個用戶都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其他用戶的近況時,其所營造的正是一種公共領域視角下的微博圍觀現象。本文以“在公共領域視角下,微博圍觀現象中的輿論隱憂”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微博輿論的正負功能,試圖給微博圍觀現象下的輿論生成的負面影響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公共領域;微博圍觀;反思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81-02
微博是兼有社交、傳遞信息、發表評論的輿論載體,微博圍觀下制造出輿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不容忽視。它的出現改變著以傳統媒體所掌控的輿論格局,影響著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微博圍觀,極易出現的圍觀場域,造成“小圍觀”引發“大事件”,給輿論的引導和管控帶來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公共領域視域中的微博
(一)公共領域的當代解讀
“公共領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原則上這一領域對所有公眾開放,同時公眾可以在一種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的利益問題,它由公眾、公共輿論、公共媒介三個要素構成。作為一個公民普遍參與的公共事務場所,它是一個介乎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私人領域相對獨立的空間[1]。作為公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場所,首先,“公共領域”是公眾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實現理性討論的媒介場所;其次,在“公共領域”中,通過討論或辯論得到多數人認可的公共事務,多是以對國家權力進行批判為主要目標的公共意見;最后,公民是不受國家或其他政治權利約束,能夠理性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言論,有自己的理性思維,不受別人操控。
(二)公共領域中的微博圍觀
作為一個虛擬的互聯網絡終端工具,微博所行使的職責符合公共領域的定義,并且打破了傳統公共領域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這一平臺中,通過共同探討公民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個體聯合接近于公共輿論的統一意見,從而對抗國家的公權力,改變了國家社會的某些不公。因此,微博的崛起,在公共領域中為公民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空間,擴展了社會生活中的話語權,從而推進了社會的發展進程。
二、微博圍觀中的自由表達
從路過走向圍觀,微博讓各方不同的意見在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這種新新媒介技術為全方位的公共領域實踐提供了理想化空間。
(一)便捷、即時的信息傳播,推動了言論自由,拓寬公共領域
微博的轉發功能,使公民在無形中形成群體的力量,找到了情感的共鳴。同時圍觀形成強大的輿論優勢,更增加了網民對公共空間中大量信息進行自覺甄別的意愿,從而確保了事件的公正性和可信性,也推動了某些事件的良性發展。在“我爸是李剛”事件中,關于李剛生平、背景、財產擁有量頗為復雜的信息被曝光,都得益于網友們挖地三尺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微博正在扮演著公共職能的成功執行者[2]。因此,微博拓寬了公共領域的空間,可以讓更多的話題進入微博,讓越來越多的公共話題付諸實踐,在人們圍觀并發表意見的條件下,影響輿論的導向,從而引導事件的發展[3]。
(二)網絡公共領域中草根的聲音得到放大,進一步維護公民權益
作為一個良好的發聲平臺,微博中的草根們,因為能夠發表使公眾產生共鳴的言論而成為意見領袖,迅速攀升為網絡紅人。在網絡公共領域中,當網絡輿論事件當事人的政府權威背景與公眾的草根身份形成天然對立之時,就誘發了公眾對于公共權力濫用、貪腐受賄、徇私枉法等現象深層問題的擔憂。此時,微博中的草根網民們,就會期待用其話語權來行使網絡監督與問責來挑戰既有權威,并警示公權占有者不得濫用職權。微博讓社會弱勢群體多了一個訴求平臺,更好維護了自己的權益[4]。由此可見,微博的社會監督功能,一方面能夠在公民圍觀并發表輿論的過程中影響事態的發展和進程,并推動體制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能夠對事件的進程和發展進行反思,有助于公民公共意識的普及。
三、圍觀中隱含的道德風險
從“路過”走向“圍觀”,從“沉默是金”變成“眾聲喧嘩”,微博贏得了“圍觀改變中國”的贊譽。但在這種圍觀式的傳播中所隱含的道德風險也應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
(一)公私場域界定不清,使道德成為表演和報復的工具
從張海迪入日本國籍,到雷鋒生活奢侈,從“7·21”動車事故外國人獲天價賠償,到紅十字會信任危機,這些曾經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謠言,都出自紅極一時的網民“秦火火”等人之手[5]。正因為集個人獨語、人際交流、大眾傳播等特性于一身,微博造就的不僅僅是人與人的傳播,而是所有人面對所有人的空間。因此,在這種公私邊界模糊的困擾下,就會有人借助微博直播效果的真實感,粉飾和詆毀個人或公眾形象與行為。表面上似乎只是記錄私人行為或發表言論,而實際上是精心在博友面前上演的秀??恐圃燧浾撛炀偷臒狳c,無論結果如何,對社會道德都是傷害[6]。
(二)追風式道德審判,造成無謂恐慌
在微博事件中,人們就像參與集體活動一樣,圍觀著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節,同時也熱衷于對其進行道德評判,使這一事件在短時間內就形成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但瞬間的升溫并缺乏恒溫的熱點話題,總是隨著新事件的發生而被掩蓋。因此在道德審判的過程中,道德不再有積淀,對事件的認知、評斷都多多少少出現片面化。人們在微博中不斷地享受著這種“觀”之快感,無論是事件還是人物,在這種圍觀并且評論過程中,他們也在擔心自己是否有一天會被別人評判。于是,官二代、富二代、城管等群體,先后被博友們戴上了“道德和社會秩序威脅”的帽子,微博道德的恐慌就如同風向標一般,總在快速的變化[6]。
(三)圍觀中的免責優勢,使得虛擬世界中漠視道德責任
當微博能夠吸引大量網民關注的同時,群體的道德輿論或行動也不意味著絕對正確。在群體傳播中,個人網民總是試圖在進入群體網絡之時,將群體責任意識轉嫁或是分散給所有網絡成員,從而最大程度削減個人的責任感。這也就意味著當每個人都有責任時,也正是人人都無責任時代的到來。因為這是在善良的目的下,有人打著捍衛道德的旗幟,從事道德作惡,最終造成不道德行為的傷害。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在微博圍觀中沖動多反思少,熱情高責任意識不足。
四、微博圍觀現象之反思
公共領域中微博圍觀現象的發展得益于民主社會和媒介技術的不斷增強。當微博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市民記者”時,我們需要肯定的是微博的圍觀現象維護道德、推動正義的正面性,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所隱含的道德風險,我們也應當在反思中尋求其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促進政務微博發展,加強與網名互動
政務微博,是在微博公共領域逐漸形成并發展的大背景下,順應趨勢而產生的。作為微博的一種具體分類,他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參與微博世界的討論,有利于打破以往限制公民言論自由的僵局,對我國民主政治空間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而對于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來說,政務微博更加需要精心運作,做到及時更新與交流,用平和的態度與公眾溝通,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信息的復制與粘貼[7]。
1.快速、全面、有針對性的發布信息。一個謠言的產生,其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中的清晰程度,以及謠言傳播的強度和范圍,都是成正比的。因此對于虛假信息,更需要及時辟謠,提供官方準確信息。對于熱點事件中民眾存在的疑點,應該及時披露隨時關注,以防滋生謠言。在山西“6歲男童挖眼案”中,正是由于官方消息的不斷更新,及時報道事態的發展,才讓受眾看到了一個真實、全面的案件發展過程。2.加強溝通,鼓勵人們文明、理性上網。在面對大量熱點事件時,及時處理矛盾,維持社會的穩定,才能夠有助于微博世界的良性發展。在溝通與交流中增強官民的理解與信任,才能夠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以及提高公民的媒介倫理意識。3.培養主流微博“意見領袖”。當發生引起網民所共同關注的熱點圍觀事件時,一般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官員進駐微博,發布具有更加權威的言論,可以讓政府更加容易引導微博輿論朝健康方向發展,最終促成網絡環境的和諧健康。
(二)增加回觀板塊,引導圍觀者回觀
微博對于話題的更新極快,當一個被圍觀的熱點降溫時,圍觀者們會馬上轉向另一個熱點,而前一次的微博圍觀事件的后續如何,是否造成傷害,則很少有人去理會。因此在這種不斷更新,不斷收獲,不斷評論的微博時代中,博友就像“觀光者”,只顧當下風景,在事件中逗留不定居,自然就缺少事后的反思,而犯過的錯誤就可能不斷上演。因此既然博友們平凡更新眼前的風景,管理者就更應該在“觀”后下些功夫,讓其回想或繼續關注。因此,筆者更希望現在的微博平臺中,能夠增加“歷史上的今天”這一板塊,“歷史”是專指微博出現以來的某一天。在這個板塊中,用回觀的方式展示如:一個月前、幾個月前的一天,微博傳播中排名前幾名的微博熱點事件。在人們熱傳播過后,可以冷靜的思考熱點事件的全過程。博友作為自媒體在輿論生成這一天,這一環節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發表了怎樣的評論。利用這一板塊讓我們正視在事件中的所思所想,通過引導圍觀者回觀的方式,推進微博中和諧倫理的實現。
(三)增強圍觀者道德意識,促進和諧對話
作為虛擬公共領域中相對完備的發展體系,微博能夠滿足其框架的基本要求,而由于發言權的平等,每個人的聲音都應該被尊重。公共領域呼吁公民能夠以理性的思維去對待社會中的熱點事件,而和諧的公共領域并不是偏激、怒罵,圍觀者應在理性與情緒兼備,富裕戶僥幸的對話中推動事件發展。講道德意識落到實處,才能使微博在傳播過程中形成和諧有序的道德環境,并以此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6]。
參考文獻:
[1] 田娜.公共領域視域中微博的時代價值[J].北京教育(德育),2012(Z1).
[2] 楊梅菊.微博:圍觀就是力量[J].旅游時代,2011(5).
[3] 傅海,李明遠.微博民主參與功能探析[J].當代傳播,2013(2).
[4] 安珊珊.烏托邦還是惡托邦:對公共領域及其網絡事件的批判[J].當代傳播,2013(2).
[5] 侯莎莎,任敏.秦火火網上玩火“謠翻”自己[N].北京日報,2013-08-21.
[6] 莫楠.圍觀中的隱憂——對微博圍觀的道德反思[J].當代傳播,2013(1).
[7] 謝新洲,安靜.微博輿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