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群
摘 要:無論是普及度、技術能力還是使用習慣,移動設備都在發生飛速的變化。未來將是一個多屏融合的時代,聚合體驗正一步步推動這一愿景實現。要想體驗在不同設備間的完美跨越,其目標核心是搭建一個無縫連接的多屏體驗。信息同步性、體驗一致性以及屏幕共享性是跨屏幕體驗中較為流行的三種模式。未來,必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交互方式和服務,這一定能為用戶帶來更具互動性的體驗。
關鍵詞:跨屏幕;用戶體驗;特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95-02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多種移動設備。無論是普及度、技術能力還是使用習慣,移動設備都在發生飛速的變化。移動產品的發展迅猛讓很多人認為未來是移動的時代,但在筆者看來,臺式電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大屏設備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隨著平板的崛起、智能電視機的普及,外加剛剛興起的可穿戴設備,人們越來越期待移動設備之間內容的無縫傳遞。如今,多屏時代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發展趨勢了,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這四類產品被聯合在一起使用時,它們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力,根據Google最新研究調查表明,目前美國民眾在媒體消費上花的時間達到了每天4.4小時,其中90%的時間屬于跨屏交互[1]。我們穿梭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屏幕之間,人們根據個人習慣以及信息內容本身,在不同的地點選擇適當的設備。這些屏幕將組成一個生態系統。所以,未來將是一個多屏融合的時代,聚合體驗正一步步推動這一愿景實現。
一、什么是聚合
聚合是促成體驗在不同設備和環境之間發生變化的力量。聚合讓人與計算設備的交互變得有延續性,而不是分別獨立的體驗,這區別于使用手機和電腦時完全不同的體驗[2]。
在筆者看來,聚合這一特性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信息時代,使用微博獲取朋友以及周邊信息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在上班途中,人們運用手持移動終端——手機,獲取微博信息;在公司,人們在工作之余使用臺式電腦登入微博,瀏覽信息;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回到家后,換上舒適的居家服,人們拿著平板電腦盤坐在沙發上刷微博。這一系列舉動把聚合這一概念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一個全新的數字體驗——無縫相連的聚合體驗,人們擺脫了坐在臺式電腦前上網的傳統觀念,利用多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時還與身邊的朋友、網友、社會以及整個世界進行溝通和互動。如今已有的三種聚合類別為:技術聚合、媒體聚合和活動聚合。這三者提供了獨立又相關的聚合類別供用戶獲取或制造信息。隨著用戶對用戶體驗感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對于未來無縫體驗的要求和期待也會越來越高。為滿足此需求,越來越多的聚合技術將問世。
二、什么是數字生態系統
如同“聚合”,數字生態系統是另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抽象詞匯。它是用來描述數字化環境中各個元素、服務、系統以及過程是如何交互以最終保證整個環境的可持續[2]。他包含了用戶接觸數字化信息的設備、條件、在數字生態系統中互相交互的人類、系統背后的技術人員以及支撐起成個數字生態系統的底層技術和環境。
在過去的日子里,設計師往往會被要求單獨為桌面電腦設計一個網頁。然而,在現在,這一切已完全改變。除了電腦之外,用戶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一些列設備訪問相同的網站。這就意味著,設計師需要設計整個生態系統。以往,設計師會認為,“我的工作只是設計一個基于桌面電腦的網頁。”但如今,這一項設計只是整個巨大體驗中的一小部分,整個數字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之一。如果沒有全局觀,只關注單個設計本身,這必將產生問題。
三、跨屏幕交互特性
要想體驗在不同設備間的完美跨越,其目標核心是搭建一個無縫連接的多屏體驗。想完成這一點,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屏幕在整個設備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發生聯系的方式。關于屏幕生態系統,德國漢堡柏林里希設計機構的設計師們總結出了6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模式。以下,筆者將參考“Patterns for multiscreen strategies”上的相關內容,并結合個人思考對其中三種相對更重要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介紹和闡述。
(一)信息同步性
以前,我們往往會為如何更新所有設備上的信息和內容感到煩惱。電腦與電腦之間,我們習慣使用U盤、硬盤等移動存儲設備進行信息的同步。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問世,每個人擁有的設備越來越多,利用移動存儲設備這一途徑已遠遠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無論用戶使用何種系統,擁有何種設備,他們都希望能夠隨時隨地運用任何他們擁有的設備獲取想要的信息。設備能為用戶保持數據的同步與管理,保證無論從哪個設備上用戶都能獲取到最新的數據和信息,同時這些信息也可以隨時被用戶在任意平臺或設備上編輯,以確保任務的延續。(如圖1所示)根據這一使用習慣,大量基于云存儲的同步性產品出現用戶的各個設備上。
圖1 信息同步性
例如,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的美國蘋果公司于2011年6月正式發布iOS 5的同時,推出了一款可與iPhone、iPad、iPod touch以及Mac完美兼容的突破性全新云服務套件,它能夠無線存儲用戶的數據內容,并自動無線推送到你的所有設備上,所有設備上的信息幾乎同時以無線方式得以更新。iCloud將替你代辦一切,絲毫不許用戶費力[3]。
(二)體驗一致性
體驗一致性是指對某一特性的設備或使用情景進行體驗的優化,在使用不同設備時,用戶也能感受到體驗連續的一致性[4]。通俗點說就是,無論哪種平臺,哪款設備;無論他們的使用習慣有多不一致,同一種信息、同一款產品必須保持相似的邏輯關系和交互體驗。因此,這要求產品必須具備良好的跨平臺體驗。針對不同的設備和屏幕尺寸,不同的物理條件,使用統一的設計語言讓內容重新排列,對邏輯框架做相應的調整,并盡可能保持產品的一致和統一的用戶體驗。(如圖2所示)
圖2 體驗一致性
我們來看看Evernote,這款適用于多平臺多設備的記筆記產品。Evernote在臺式電腦和平板上屬于精細化操作和編輯的應用軟件,在智能手機上,其對整個App進行了內容的優化,抓住了用戶在移動場景下使用Evernote的核心功能——創建新筆記、查看舊筆記。同時,根據智能手機的特性以及不易輸入文字的情況,增加了拍照、音頻輸入以及定位功能。最重要的是,Evernote根據屏幕尺寸優化了信息展示的層級架構的同時保持了其一貫的簡約易用的風格。
(三)屏幕共享性
當你進入各大設計公司、IT公司或者證券交易所時,放眼望去滿是屏幕。在某些情況下,由于信息量過大且過于復雜,往往一個屏幕不足以顯示用戶所需要的所有的信息,所以用戶不得不將窗口縮小到某個尺寸,這樣會造成字體或圖片偏小以及不停拉動滾動條以瀏覽更多信息等問題。因此,他們會將多個屏幕結合在一起使用,以擴大虛擬屏幕來更完整地將信息呈現在用戶面前。每一個外接屏幕被用作為主屏幕或者主屏幕的一個分支。不同的屏幕上也會根據用戶需求顯示不同的內容。實際上,這意味著,主屏幕將可讀、可操作區域延生到了其他幾個屏幕上。只有將所有的屏幕對接在一起,用戶才能看到完整的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屏幕共享性
例如,在很多設計公司,平面設計師通常會使用2個或2個以上屏幕來開展工作。他們在使用Photoshop時,會將PS的畫布置于主屏幕中,將菜單、工具條、筆刷等置于分屏中。這樣有利于設計師更專注于作品設計中。
四、結 語
一直以來,業界熱議的數字世界無縫對接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多終端屏幕正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標。設計師們不能再只是關注于為單個屏幕或設備做設計,而應當專注于跨屏幕的一套服務,讓用戶能夠更自由、更便捷的切換設備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類似于云同步、云存儲之類的技術已逐漸成熟,但在多屏幕互動等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空白和不足。隨著智能電視機的普及以及可穿戴設備的介入,必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交互方式和服務,這一定能為用戶帶來更具互動性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Google Think Insights. The New Multi-Screen World Study[EB/OL].http://www.google.com/think/research-studies/the-new-multi-screen-world-study.html.
[2] Rachel Hinman.The Mobile Frontier: A Guide for Designing Mobile Experience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 蘋果官方網站. iCloud[EB/OL].http://www.apple.com/cn/icloud/.
[4] 羅仕鑒,朱上上.用戶體驗與產品創新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