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劉 剛,張曉喻,*,朱明君,彭 彤,王戰國
(1.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2.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栘[木衣]屬植物多酚的含量測定與比較
劉海霞1,劉 剛1,張曉喻1,*,朱明君1,彭 彤2,王戰國2
(1.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2.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以根皮苷為標樣,研究Folin-Ciocalteu(FC)比色法測定栘[木衣]屬3 個種的多酚含量適宜條件,進一步用此改良法測定和比較多酚含量在栘[木衣]屬的3 個種的葉以及在長爪栘[木衣]的不同器官中的差異性。結果表明,FC比色法最佳測定條件為:加質量分數10%的Na2CO3溶液2.5 mL和FC顯色劑0.5 mL,在55℃條件下反應7 min。在1.252~15.024 μg/mL范圍內,根皮苷的吸光度與其質量濃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2=0.999 1),平均 加樣回收率為(100.08±2.43)%;測定結果還表明,3 個物種的葉片多酚含量的差異顯著,云南栘[木衣]最低12.55 g/100 g,長爪栘[木衣]最高25.35 g/100 g;長爪栘[木衣]的不同器官均含有多酚類化合物,含量差異顯著(3.75~25.35 g/100 g)(P<0.05),由低到高為:果核<根<果肉<根皮<果皮<莖<葉。結論:改良后的FC比色法,用于測定栘[木衣]的多酚含量,具有快速、準確、重復性好的特點。栘[木衣]屬植物的多酚含量較高,且多酚含量有明顯的種間差異性及部位的差異性,栘[木衣]屬的植物具有較大的開發和應用價值。
栘[木衣];多酚;Folin-Ciocalteu法;改良;測定
栘[木衣]是薔薇科栘[木衣]屬植物的通稱,有3 個種:云南栘[木衣](Docynia delavayi (Franch.) Schneid)、栘[木衣](Docynia i ndica (Wall.) Dcne.)[1]和長爪栘[木衣](Docynia longiunguis Q.Luo et J.L.Liu)[2],主要分布于云貴川等地,當地稱為野蘋果、野山楂,常用作健胃消食、行氣散瘀的食用果實[3-4]。研究顯示,栘[木衣]果實中富含生物堿、皂苷、糖、黃酮、強心苷、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質,有保健美容等功能[5]。栘[木衣]果實有舒經活血、和脾燥濕、舒肝止痛、清署消毒、降血糖及降血脂等功效[6]。栘[木衣]的莖皮、葉酸澀、涼,可藥食兩用,樹皮熬膏直接入藥,可治大面積燒燙傷;鮮樹皮和葉搗爛外敷可治骨折,還具有消炎、收斂等藥用功效[7-9];栘[木衣]提取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加入煙絲中可降低香煙對人體的危害[10-11]。
植物多酚是一類多羥基的化合物,存在于植物的葉、根、莖和果肉,是植物中含量僅次于纖維素和木質素的最重要次生代謝產物,其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過敏、抑菌、防曬、美白、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生理功能[12-14]。目前,對栘[木衣]的研究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長爪栘[木衣]是近年發現的新種,因此關于栘[木衣]屬3 個種植物的基礎性研究還很不足,對種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較少,其中對栘[木衣]多酚的研究也比較少,開發更少,尚未見關于栘[木衣]多酚含量的研究報道。植物多酚的測定方法有很多種[15-17],最常用的是沒食子酸為對照品的Folin-Ciocalteu比色法[18]。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栘[木衣]含有根皮苷,因此本實驗選擇根皮苷為對照品,對傳統的Folin-Ciocalteu比色法做了改良,建立一種專屬性強的栘[木衣]多酚的測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測定3 個不同種栘[木衣]的葉片多酚含量以及長爪栘[木衣]的果皮、果肉、果核、根、根皮和莖等器官部位的多酚含量,考察種間含量的差異性及部位的差異性,為栘[木衣]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提供理論支持。
1.1 材料與試劑
云南栘[木衣]的葉,2013年9月采于云南省普洱市;栘[木衣]的葉和長爪栘[木衣]的葉、果實、根和莖,2013年9月采于四川省西昌市,各樣品經西昌學院羅強教授鑒定,符合各物種的特征。
Folin-Ciocaileus試劑(FC試劑) 上海如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皮苷標準品(HPLC測定>98%)四川省成都市植標化純有限公司;乙醇、無水Na2CO3等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與設備
UV-1700紫外分光光度計 日本島津公司;Wizard 2.0真空冷凍干燥箱 美國VirTis公司;B-260恒溫水浴鍋 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KQ5200DE超聲波清洗儀昆山超聲儀器有限公司;BP211D電子天平 德國賽多利斯公司。
1.3 方法
1.3.1 儲備液與樣品提取液的制備
根皮苷儲備液:精確稱取25.04 mg根皮苷標準品,用體積分數70%乙醇溶解后定容至50 mL,即得到質量濃度500.8 ?g/mL的儲備液。
樣品處理:分別取3 種栘[木衣]的葉片以及長爪栘[木衣]的莖、根和根皮,清水清洗,60℃烘干,研磨,備用。將長爪栘[木衣]果實的果皮、果肉和果核分開,冷凍干燥后,研磨,備用。
制備栘[木衣]多酚的提取液:稱取1.00 g預處理的樣品粉末,加20 mL體積分數70%乙醇,室溫、200 W、40 KHz超聲提取30 min、過濾。提取3 次,合并濾液。濾液濃縮,用體積分數70%乙醇定容至25 mL,得樣品的提取液。
1.3.2 選擇Folin-Ciocalteu比色法的測定條件
1.3.2.1 檢測波長的選取
分別準確移取根皮苷儲備液、云南栘[木衣]葉片提取液各0.5 mL,均加入7.5 mL蒸餾水、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分別再加入1.5 mL質量分數20% Na2CO3溶液,搖勻,75℃保溫10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以體積分數70%乙醇0.5 mL為空白,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200~800 nm波長范圍進行顯色前、后的掃描,確定最佳測定波長。
1.3.2.2 確定反應的溫度
準確移取0.5 mL根皮苷儲備液于各比色管,加7.5 mL蒸餾水、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再加1.5 mL 質量分數20% Na2CO3溶液,搖勻,分別在25、35、45、55、65、75℃和85℃水浴保溫10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得吸光度,考察反應溫度對顯色效果的影響,確定最佳反應溫度。每個處理重復3 次。
1.3.2.3 確定反應的時間
準確移取0.5 mL根皮苷儲備液于各比色管,加7.5 mL蒸餾水、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加1.5 mL質量分數20% Na2CO3溶液,搖勻,在55℃水浴分別保溫3、5、7、10、15、20 min和25 min,迅速冷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得吸光度,每個處理重復3 次,考察反應時間對顯色效果的影響,確定最佳反應時間。
1.3.2.4 確定顯色體系中Na2CO3的質量分數
準確移取0.5 mL根皮苷儲備液于各比色管,加7.5 mL蒸餾水、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分別加質量分數5%、10%、15%、20% Na2CO3溶液各1.5 mL,搖勻后55℃保溫7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在760 nm波長測定吸光度,確定最佳Na2CO3溶液濃度。每個處理重復3 次。
1.3.2.5 確定顯色體系中各試劑的用量
最佳Na2CO3溶液用量:準確移取0.5 mL根皮苷儲備液于各比色管,分別加8.5、8.0、7.5、7.0、6.5、6.0、5.5 mL蒸餾水,均加入0.5 mL的FC試劑,搖勻靜置1 min,對應加0.5、1.0、1.5、2.0、2.5、3.0、3.5 mL質量分數10% Na2CO3溶液,混勻后55℃保溫7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分析Na2CO3溶液用量對比色測定的影響,確定FC試劑與Na2CO3溶液的最佳比例。每個處理重復3次。
FC試劑用量:準確移取0.5 mL根皮苷儲備液于各比色管,分別加8.25、6.5、5.75、3.5 mL蒸餾水,分別加0.25、0.5、0.75、1.0 mL FC試劑,混勻后,按照FC試劑-Na2CO3溶液(1∶5,V/V),再加相應體積的質量分數10% Na2CO3溶液,混勻后55℃保溫7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得吸光度,確定FC試劑的用量。每個處理重復3 次。
1.3.3 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準確移取根皮苷儲備液0.5、1.0、2.0、3.0、4.0、5.0、6.0 mL于7支10 mL容量瓶,用體積分數70%乙醇定容,得不同質量濃度根皮苷的標準溶液。取0.5 mL不同質量濃度根皮苷標準液,加6.5 mL蒸餾水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再加2.5 mL質量分數10% Na2CO3溶液,搖勻,55℃保溫7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根皮苷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進行線性擬合,得根皮苷標準曲線。
1.3.4 FC法測定栘[木衣]多酚的方法學評價
精密度:分別準確移取根皮苷低、中、高質量濃度的標準溶液各0.5 mL,按1.3.3節方法處理后測定吸光度,計算相對標準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對該分析方法的精密度進行評價。
重復性:準確稱取1.00 g云南栘[木衣]葉的粉末6 份,按1.3.1節方法進行樣品前處理,在1.3.3節條件下測定吸光度,計算多酚含量及結果的RSD,對該分析方法的重復性進行評價。
穩定性:準確移取云南栘[木衣]葉提取液0.5 mL,按1.3.3節的方法處理。分別測定樣品液反應后0、1、2、3、4、5、6、7 h后的吸光度,計算RSD,分析該測定方法在一定時間內的穩定性。
加標回收率:準確稱取6份云南栘[木衣]葉的粉末樣品,各0.5 mg,置10 mL容量瓶,再分別精密加入根皮苷標準溶液(30.05 ?g/mL)1、2 mL各3 份,按1.3.1節方法提取,按1.3.3節條件處理后,測定吸光度,計算多酚含量,以總檢出量減去樣液含量再除以加標量計算回收率,再計算RSD。
1.3.5 樣品中多酚含量的測定
準確移取按1.3.1節方法制備的各樣品溶液0.5 mL,分別加6.5 mL蒸餾水和0.5 mL FC試劑,搖勻后靜置1 min,再加2.5 mL質量分數10% Na2CO3溶液,混勻后55℃保溫7 min,迅速冷至室溫,在760 nm波長處測吸光度。將吸光度帶入回歸方程,計算多酚質量濃度,根據下列公式計算樣品的總多酚含量。

式中:ρ為樣液中多酚質量濃度/(μg/mL);V為樣液的體積/mL;m為葉子質量/g;n為稀釋倍數。
1.4 統計與分析
實驗數據用SPSS 17.0軟件處理,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用最小顯著差數(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
2.1 選擇FC比色法的測定條件
2.1.1 檢測波長的選取
對根皮苷溶液、云南栘[木衣]葉的提取液,分別進行顯色前、后的全波長掃描,結果見圖1、2。

圖1 根皮苷(A)、云南栘[木衣]葉提取液(B)顯色前后的光譜比較Fig.1 Spectra of phlorizin standard (A) and leaf extract from Docynia Dcne. (B) before and after colorization
從圖1可以看出:根皮苷標準溶液和樣品溶液,顯色前均在295 nm波長處有最大吸光度,顯色后,最大吸收波長范圍為740~765 nm,并基本位于波長760 nm處,所以,選擇760 nm為比色波長。
2.1.2 反應溫度的確定
多酚物質與FC試劑反應需要一定的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不利于反應的進行。不同溫度條件下測定吸光度,見圖2。

圖2 反應溫度變化對吸光度的影響Fig.2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polyphenols determination
從圖2可知,反應溫度為25~55 ℃范圍時,吸光度緩慢上升,統計分析表明,各溫度間的吸光度有顯著差異(P<0.05)。溫度超過55 ℃后,吸光度開始明顯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在55 ℃后,隨反應溫度的升高,堿性條件中根皮苷與酚試劑生成的藍色絡合物的性質變得不穩定而被分解的原因。因此,測定溫度條件選擇55 ℃。
2.1.3 反應時間的確定

圖3 反應時間變化對吸光度的影響Fig.3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由圖3可知,反應時間對吸光度影響比較大,在
3~7 min內,隨時間延長吸光度逐漸增大,10 min時吸光度開始降低,在10~25 min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吸光度顯著降低,這可能是加熱時間長導致根皮苷與酚試劑在堿性環境中所生成的絡合物變得不穩定。因此,選擇反應加熱時間為7 min。
2.1.4 顯色體系中Na2CO3質量分數的確定

圖4 Na 4 Na2COCO3質量分數變化對吸光度的影響Fig.4 Effect of sodium carbonate concentration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Na2CO3為FC比色法測定多酚反應提供堿性環境,FC試劑與多酚在堿性環境中生成藍色絡合物。由圖4可知,當Na2CO3質量分數10%時,在760 nm波長處的吸光度最大,之后隨著Na2CO3質量分數的增大吸光度開始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反應體系中堿液質量分數的增大抑制了絡合物的形成。因此,選擇Na2CO3溶液質量分數為10%。2.1.5 顯色體系中各試劑用量的確定
改變FC試劑與質量分數10% Na2CO3的比例,用以確定根皮苷與FC試劑反應所需堿環境的強弱,即FC試劑與Na2CO3的最佳比例,見圖5。

圖5 試劑用量變化對吸光度的影響Fig.5 Effect of reagent dosag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從圖5可看出,當FC試劑加入量不變時,Na2CO3由0.5~1.0 mL,吸光度明顯增大,之后,隨著Na2CO3量的增大,吸光度呈緩慢上升的趨勢,當Na2CO3加入量達到2.5 mL,即V(FC試劑)∶V(10% Na2CO3)=1∶5時,吸光度最大,之后,趨于平穩。綜合考慮,選擇最佳10% Na2CO3加入量為2.5 mL,FC試劑與質量分數10% Na2CO3最佳體積比為1∶5。
變化顯色體系中酚試劑的用量,同時按1∶5比例變化Na2CO3用量時,當FC試劑加入體積0.75 mL,10% Na2CO3加入體積3.75 mL時,顯色體系中有白色沉淀出現,隨著FC試劑加入量的增大,沉淀隨之增多,這可能是因為顯色體系中Na2CO3過量,多余的Na2CO3與其他物質發生了反應。因此,選擇加入FC試劑的量為0.5 mL比較合適。
2.2 根皮苷溶液的標準曲線
根據上述優化的測定條件,制作根皮苷溶液標準曲線,得到線性方程:y=0.067 3x+0.038 9、R2=0.999 1,表明當根皮苷質量濃度在1.252~15.024 ?g/mL范圍時,質量濃度與其對應吸光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可以用于總多酚含量的測定。
2.3 FC比色法測定栘[木衣]多酚的方法學評價

表1 精密度實驗的結果Table 1 Results of precision experiments
分別用不同的樣品對測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復性、穩定性、加標回收率進行考察。以根皮苷標準溶液為測定樣品,對測定方法進行精密度實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用根皮苷標準溶液的低、中、高3個質量濃度,分別重復測定6 次,測定值的RSD分別為0.236%、0.053%、0.067%,表明該測定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以云南栘[木衣]預處理樣品為測定樣品,對測定方法進行重復性實驗,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重復測定的云南栘[木衣]預處理樣品,平均值為13.45 g/100 g,測定值的RSD為1.63%,表明該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表2 重復性實驗Table 2 Results of repeatability experiments
以云南栘[木衣]預處理樣品為測定樣品,對該測定方法進行穩定性實驗,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待測云南栘[木衣]預處理樣品溶液,在反應結束后7 h內,RSD為0.30%。在前60 min內,該方法測得的吸光度基本保持不變(RSD為0.04%),表明該方法的穩定性良好。

表3 穩定性實驗Table 3 Results of stability experiments
以云南栘[木衣]預處理樣品為測定樣品,加標回收率實驗,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6 次加標的平均回收百分率為100.08%,RSD為2.43%,表明該方法準確可靠,可用于栘[木衣]中多酚含量的測定。

表4 加標回收率實驗Table 4 Results of recovery experiments with spiked samples
2.4 測定和比較植物中多酚的含量
2.4.1 3 種栘[木衣]及蘋果的多酚含量的測定與比較
對栘[木衣]屬中的3 個種及同科的蘋果,分別測定葉所含多酚的量,結果見表5。

表 55 栘[木衣]屬不同種及蘋果的葉中多酚含量比較Table 5 Polyphenol contents in leave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Doccyynniiaa Dcne. and apple
由表5可知,栘[木衣]屬植物均富含多酚類物質,3 個種的葉中多酚含量均在10 g/100 g以上,按干質量計,長爪栘[木衣]葉中多酚含量最高(25.35 g/100 g),栘[木衣]葉中多酚含量次之(17.87 g/100 g),云南栘[木衣]葉中多酚含量最少(12.55 g/100 g)。統計分析表明,3 個種的植物葉中多酚含量存在極顯著的差異性(P<0.01),長爪栘[木衣]的多酚含量是云南栘[木衣]的2 倍。
趙艷敏等[19]的研究發現,同屬薔薇科的蘋果,其葉中也含根皮苷。所以,本實驗同時用優化測定方法對蘋果葉的多酚進行測定,得到其多酚含量為(6.80±0.45)g/100 g。與栘[木衣]屬植物比較,3 種栘[木衣]葉的多酚含量均遠高于蘋果葉中多酚的含量,含量最低的云南栘[木衣]是其2 倍,含量高的長爪栘[木衣]是其4 倍。
2.4.2 長爪栘[木衣]不同器官多酚含量的測定與比較
在3 種栘[木衣]的葉中,長爪栘[木衣]的多酚含量最高,因此,進一步對長爪栘[木衣]各器官的多酚含量進行測定與比較,結果見表6。

表6 長爪栘[木衣]不同器官多酚含量比較Table 6 Polyphenol content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Docynia longiungui
由表6可以看出,長爪栘[木衣]各器官均含有多酚,多酚的含量由低到高依次為,果核、根、果肉、根皮、果皮、莖、葉。多酚含量最高的是葉,為(25.35±2.42)g/100 g,次之的是莖,為(10.60±1.01)g/100 g,果皮為(8.57±0.45)g/100 g,根皮為(7.70±0.14)g/100 g;果核、根和果肉中的含量較低。
統計分析表明:長爪栘[木衣]各器官中,葉中多酚含量遠高于其他器官;莖、果皮、根皮、果肉中多酚含量的差異性極顯著(P<0.01);果核與根間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長爪栘[木衣]各器官多酚含量的高低順序是:葉>莖>果≈根。同一器官中,不同部位的含量也有明顯差異,果皮的多酚含量高于果肉的,果肉的又高于果核的;根皮的含量高于根的。因此,栘[木衣]多酚的分布在各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均有顯著的差異性。
目前用于測定植物多酚含量的傳統FC比色法,是以沒食子酸為對照品,沒有考慮樣品中是否含有沒食子酸,或沒食子酸是否是特征性化合物,因此,在測定不同樣品多酚含量時有一定的缺陷。根據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20],可知栘[木衣]中含有根皮苷,所以選擇其為標準品,對于該樣品的多酚測定具有很強的專屬性。由于對照品的改變,對傳統FC比色法的條件進行優化,并進行方法學的考察。結果表明,優化的FC比色法具有快速、準確、簡便、穩定和高靈敏的特點,可快速測定栘[木衣]中多酚的含量,可否用于其他含根皮苷植物的多酚含量測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對栘[木衣]屬3 個物種的多酚含量進行測定和比較,結果表明,栘[木衣]屬植物富含多酚,其葉的多酚含量高達10 g/100 g以上,明顯比其他植物的高[21-22]。栘[木衣]屬的植物間多酚的含量差異性極顯著,這很可能是由于栘[木衣]屬種間遺傳基因及土壤、氣候等環境因子的差異性導致的[23]。對長爪栘[木衣]的不同部位,其多酚含量差異性顯著,此與對石榴[24]、丹參[25]等植物中特征性物質的差異性研究,結論相似。測定和比較栘[木衣]屬3 個物種的多酚含量,對合理利用和綜合開發此植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栘[木衣]屬3 個種為常綠或半常綠喬木,抗逆性強,可在貧瘠的土壤生長,是兼具觀賞價值和藥食價值的植物資源[26-28]。栘[木衣]的資源豐富,目前,云南栘[木衣]在云南普洱市作為野生果樹進行栽培和利用,但僅限于鮮果銷售及果實的初加工,其他兩種栘[木衣]還處于野生狀態,未進行開發。栘[木衣]果實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這可能與其富含多酚物質有關。研究結果已知,栘[木衣]葉、莖的多酚含量遠高于果實,因此,栘[木衣]葉是潛在的多酚資源,其葉片一年四季均可采集,資源量大,可用于提取多酚類物質,開發抗氧化、抑菌等的功能食品[29-30]。
本實驗確立了栘[木衣]多酚的測定方法,比較了栘[木衣]屬植物的多酚含量,本研究有助于對該屬植物系統、合理、全面的開發利用,同時也拓寬了提取多酚類物質的資源植物。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中國植物志: 第36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4: 346-349.
[2] 羅強, 劉建林, 蔡光澤. 中國栘依屬 (Docynia Dcne.) 一新種: 長爪栘[木衣][J]. 植物研究, 2011, 31(4): 389-391.
[3] 冀智勇. 云南多衣系列產品開發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06, 27(6): 113-114.
[4] 鮑曉林. 風味哆依的加工[J]. 云南農業科技, 2001(5): 46-47.
[5] 彭珍華. 云南栘依有效成分提取純化工藝的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 2010: 1-3.
[6] 官智, 潭頌德, 蘇鏡娛, 等. 云南栘依黃酮成分研究[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0, 12(3): 34-37.
[7] NGUYEN T T L, HOANG T M T, VU T H T, et al. Anti-obesity and body weight reducing effect of Docynia indica (Wall.) Decne fruit extract fractions in experimentally obese mice[J]. VNU Journal of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2011, 27(2): 125-133.
[8] HAZARIKA T K, LALRAMCHUANA, NAUTIYAL B P. Studies on wild edible fruits of Mizoram, India used as ethno-medicine[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12, 59(8): 1767-1776.
[9] 李維莉, 馬銀海, 彭永芳, 等. 云南栘依總黃酮提取工藝研究[J]. 食品科學, 2006, 27(7): 147-148.
[10] 毛紹春, 李竹英, 李聰. 栘依樹抗氧化劑對香煙煙氣自由基及人淋巴細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率的影響[J]. 生態毒理學報, 2006(4): 379-382.
[11] 毛紹春, 李竹英, 李聰. 降低香煙煙氣中自由基含量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07, 17(1): 96-97.
[12] 馬力, 陳永忠. 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 農業機械, 2012(7): 119-121.
[13] ZHAO Xiangpei, SHU Guangwen, CHEN Lüyi, et al. A flavonoid component from Docynia delavayi (Franch.) Schneid represses transplanted H22 hepatoma growth and exhibits low toxic effect on tumorbearing mice[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2, 50(9): 3166-3173.
[14] NGUYEN T M T.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ward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Moraxella catarrhalis) causing upper respiratory in human of Docynia fruit extract (Docynia indica)[D]. Vietnam: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 2012: 1-3.
[15] 王文杰. 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茶多酚有關用劑的特性研究[J]. 福建茶葉, 2002(1): 15-17.
[16] 王麗珠, 吳棱, 姚元根, 等. 酒石酸亞鐵分光光度法測定茶多酚[J].光譜實驗室, 1997, 14(3): 52-54.
[17] 郎慧云, 廖曉玲, 董發昕, 等. 間接原子吸收法測定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J]. 西北大學學報, 2003, 33(6): 683-685.
[18] 李巨秀, 王柏玉. 福林-酚比色法測定桑椹中總多酚[J]. 中草藥, 2009, 30(18): 292-295.
[19] 趙艷敏, 王皎, 宋光明, 等. 蘋果樹枝和葉中根皮苷及根皮素含量變化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13, 34(7): 95-98.
[20] 劉剛, 吳京, 朱明君, 等. 云南栘[木衣]葉提取物片段抗氧化活性及其成分的分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4, 39(9): 73-81.
[21] 尚紅梅, 陳誠, 劉祥, 等. Folin-Ciocalteu比色法測定菊苣中多酚的含量[J]. 草業科學, 2013, 30(9): 1445-1448.
[22] 鄭利琴. 多酚提取及應用研究[D]. 無錫: 江南大學, 2011: 3-4.
[23] 周榮漢, 段金廒. 植物化學分類學[M]. 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9-19.
[24] 胡淳淳, 邵建柱, 徐繼忠, 等. 不同石榴品種及器官多酚含量的比較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2010, 33(22): 17-20.
[25] 李欣, 薛治浦, 朱文學. 丹參不同部位總酚酸和總黃酮含量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 2011, 32(3): 108-111.
[26] 李福壽, 李美珍, 李劍. 云南多依的生物學特性和物候特征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 2010, 26(4): 94-95.
[27] ULRICH O. Secondary forest regeneration beneath pine (Pinus kesiya) plantations in the northern Thai highlands: a chronosequence stud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7, 99(1/2): 171-183.
[28] SAMPSA K.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ecological succession in Pinus kesiya watershed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Thailand: implications on plantation management[D]. Helsinki: University of Helsinki, 2005: 1-5.
[29] 梅文泉, 和承堯, 汪祿祥, 等. 云南麗江栘 (木衣) 果成分分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2, 21(5): 55-56.
[30] SUSHMA K, SHANTIBALADEVI G A. Determinati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vitamin C of some wild fruits of Manipur[J]. Bioscan, 2010, 5(3): 501-504.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 Contents in Docynia Dcne.
LIU Hai-xia1, LIU Gang1, ZHANG Xiao-yu1,*, ZHU Ming-jun1, PENG Tong2, WANG Zhan-guo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Using phlorizin as reference substance, Folin-Ciocalteu colorimetric assay for polyphenols extracted from Docynia Dcne.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or developi ng an optimal colorimetric method. The contents of polyphenols in three species of Docynia Dcne.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parts of Docynia longiunguis. The optimum colorimetric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0.5 mL of FC reagent and 2.5 mL of 10% Na2CO3, 7 min of reaction time, and 55 ℃ of reac tion temperature. The absorbance of phlorizin was in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1.252–15.024 ?g/mL, R2= 0.999 1,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for the analysis of spiked samples was 100.08%, with RSD of 2.43%. The contents of polyphenols in leaves of three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lowest and highest levels detected in Docynia delavayi (12.55 g/ 100 g) and Docynia longiunguis (25.35 g/100 g),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lyphenol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organs of Docynia longiunguis, which showed the increasing order: pyrene < root < pulp < root bark < peel < stem < leaf.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was simple, stable, accurate, and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polyphenol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ocynia Dcne.. Docynia Dcne. is widespread and abundant with polyphenols,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pecies and organs. Accordingly, the plants of this genus have a high valu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Docynia Dcne.; polyphenol; Folin-Ciocalteu; improved method; determination
Q946;Q949.91
A
1002-6630(2014)24-0295-06
10.7506/spkx1002-6630-201424057
2014-06-13
四川師范大學校級重點培育項目(13ZDL11);四川師范大學大精設備基金項目(DJ2013-02;DJ2014-13);四川師范大學“土壤污染原位修復與綠色食品藥品開發”創新團隊項目;攀枝花市科技局社會發展項目(2014CY-S-8);四川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14ZA0025)
劉海霞(1990—),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資源的應用研究。E-mail:qingtianwawa55@126.com
*通信作者:張曉喻(1973—),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植物資源應用與開發研究。E-mail:zhangxy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