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紅偉 魏曉文
趙新軍創新方法理論火種的播撒者
本刊記者/劉紅偉 魏曉文

趙新軍,1962年11月出生,工學博士學位。現為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所長,副教授。TRIZ研究會副理事長;2008年度被評為中國創新方法培訓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自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從事TRIZ理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為東北大學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創新設計(TRIZ理論)”課程,累計培養學生600多人。2004年出版了《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專著,2004年在日本關西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專門研究TRIZ理論的相關內容。
“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根本之源。”按照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中國科協積極行動,將創新方法工作列入四部委聯合開展的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并組織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負責技術創新培訓工作。
“技術創新方法培訓是創新方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意識、推廣創新方法、培育創新型人才、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多年來,中國科協充分發揮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和企業科協的協同作用,依托國內外現有培訓資源,面向企業有重點、有目標、分期分批地開展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技術創新培訓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了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熱烈歡迎。
2014年9月初,本刊記者隨同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王慶軍副處長一行來到了遼寧省省會—沈陽市,走進了全國著名大學—東北大學,對著名創新方法研究專家、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所長趙新軍教授進行了專訪,悉心品味其播撒創新方法理論火種的心路歷程。
這些年,趙新軍異常的忙碌,高校、企業、政府部門經常可以看到他講課的身影。就在我們赴沈采訪之前,他剛剛從中石化長嶺分公司講課歸來,不顧一路的奔波勞累,欣然接受我們的采訪。
“1997年我從沈陽農業大學博士畢業,當時學的是農業機械專業,1998年到東北大學工作后,一直也是從事與機械有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與技術有關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確實不知道該怎么辦,使用傳統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去解決它們,效果卻很不理想。”趙新軍說。
1999年,趙新軍第一次接觸到了TRIZ理論。據他介紹,“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一個全國性研討會的約稿通知。在我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在外文資料和國外網站上偶然發現了一個名為TRIZ的理論,當時覺得特別好奇,并試著利用這一理論分析了一些技術問題。”
2000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這一研討會如期在上海舉行。會議當天,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檀潤華教授作了題為《TRIZ理論與應用》的主題報告,他指出:“TRIZ理論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論,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決發明創新問題的理論,已經成為創造性解決技術問題的訣竅,以及發明創新的‘點金術’。”
“檀老師那天的報告其他的什么都沒有講,只講了TRIZ理論,并分享了一些利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實例。會后我們進行了深入交流,我當時深受啟發,對TRIZ理論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更加激發了我學習與研究TRIZ理論的興趣。” 趙新軍回憶道。
研討會結束以后,趙新軍回到自己任教的東北大學,開始了自己潛心研究與學習TRIZ理論及其應用的歷程。歷時兩年的潛心研究,趙新軍基本掌握了TRIZ理論的基本知識和核心思想,于2002年開始在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向在校的本科生與研究生講授“創新設計(TRIZ理論)”課程,并于2004年出版了《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專著。該書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和好評。
十二年過去了,趙新軍的這門課程一直沒有停止過,每次課堂都是座無虛席,深受東北大學學生的熱烈歡迎。截至目前,他的這門課程已開設16個班次,累計培養學生600多人。
“同學們對TRIZ理論這一世界級創新方法的歡迎,是我最大的樂趣,也是我一直以來不斷堅持的動力,我感到非常欣慰。”趙新軍感慨道。
2009年,趙新軍正式牽手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就創新方法的培訓、推廣和應用等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的合作,正式開啟了自己大范圍推廣TRIZ理論及其應用的征程。
2009~2013年度,趙新軍連續五年為中國科協企業秘書長培訓班講授創新方法(TRIZ理論)。同時,他還先后為上海寶鋼研究院設備所、中國煙草集團技術培訓中心、國家人社部新疆特殊人才培訓班、海南省科協企業TRIZ理論深度培訓班等50余個企業單位的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開展“創新方法(TRIZ)”培訓,累計開展創新方法培訓400多小時,受益萬余人,涉及行業10余個,并與許多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
“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到目前為止,TRIZ理論被認為是最全面、最系統地論述解決發明創造、實現技術創新的新理論,被歐美等國學者稱之為‘超發明術’,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創新設計新思路。”趙新軍說。
“TRIZ理論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引入最少的外部資源,消除創新過程中遇到的矛盾,使系統向理想狀態發展。”趙新軍認為,“基于這一思想,TRIZ理論發展了一種嶄新的啟發式思維方式,即將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加以考慮,在著手解決問題之前首先勾畫出理想的解決目標,進而設法消除創新設計過程中的矛盾,從而提出了‘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只要經過學習和訓練就能夠掌握創新規律,可以像解數學題一樣,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步驟來進行創新’的全新理念。”
趙新軍同時指出,以往的創新方法只是將人們在生活中一些零散的經驗加以總結,而TRIZ理論中的創新原理已經形成系統體系,從而能有效地指導人們有規律、按步驟地進行創新活動。因此,TRIZ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挖掘和開發自己的創造潛能,提高創新意識,使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行家里手。
據他介紹,TRIZ理論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哲學內涵和完整的內容體系。它以辯證法、系統論和認識論為哲學指導,以自然科學、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為根基和支柱,以技術系統進化法則為理論基礎,以技術系統和技術過程在技術進化中產生的矛盾、解決矛盾所用的資源、技術進化方向的理想化為四大基本概念,包括了解決工程矛盾問題和復雜發明問題所需的各種分析方法、解題工具和算法流程。
“從最通俗的意義上講,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TRIZ理論的強大作用正在于它為人們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因此,趙新軍認為,推廣以TRIZ理論為代表的創新方法的意義重大。
其一,轉變創新理念。傳統的創新方法可操作性和可重復性差,不具有系統性和規律性,這使人們在創新理念上偏重于“靈感”和“悟性”。TRIZ理論改變了人們的創新理念。突破了傳統的思維障礙和模式,它告訴人們創新并不神秘。只要掌握創新規律,普普通通的人同樣可以創新。
其二,提高創新效率。傳統的創新方法成本高、周期長、效率低。TRIZ理論通過對創新過程加以高度概括,建立創新思維的激發環境,設定創新思維的轉化條件,規范創新活動的流程,結合工程技術創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創新思維的控制和預測,使創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試錯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實踐證明,應用TRIZ理論,可以增加80%~100%的專利數量并提高專利質量,可以提高60%~70%的新產品開發率。
其三,培養創新人才。與傳統的創新方法比較,TRIZ理論是可以傳授的,可以用語言及文字來表達它的作用,可以作為一門學科推廣。同時,TRIZ理論又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可以在不同領域得到應用,目前除廣泛應用于工程技術領域外,還應用于管理、藝術、社會和教育等領域,這有助于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創新人才。
“人類歷史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趙新軍說:“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理論就是這樣的一種知識,一種關于方法的知識,是基于知識的、面向人的、系統化的解決發明問題的方法,是當今創新設計研究領城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方法之一,是認識和推動人類創新活動的一個突破性成果。”
TRIZ理論在我國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四部委更是聯合提出要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方法的應用,切實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特別要推進TRIZ等國際先進技術創新方法與中國本土需求的融合。
趙新軍認為,“TRIZ理論不僅要與本土需求相融合,更要在普及推廣過程中得到‘本土化’的闡釋和發展,只有將TRIZ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所謂的TRIZ理論‘本土化’,就是“把TRIZ理論用中國本土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傳授方式闡發出來,融合中國本土需求、客觀實際和應用習慣,對TRIZ理論進行移植、發展和改造,以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加速普及推廣的目的”。因此,趙新軍建議:
第一,堅持政府主導。在TRIZ理論“本土化”的過程中,無論是宣傳、推廣、應用,還是政策、資金、環境,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相關政策和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評價機制,創造寬松環境,鼓勵創新,鼓勵探索,將創新方法作為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第二,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企業是TRIZ理論“本土化”的主體,TRIZ理論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與完善,已經成為一套解決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是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利器。
企業要轉變觀念,開拓創新,走自主創新的新路子,讓更多的企業掌握TRIZ理論等創新方法,通過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提升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生存能力,讓更多的企業嘗到創新方法的“甜頭”;建立專門的TRIZ理論研究機構和研究團隊,把有科學和技術背景、專利經驗、精通TRIZ理論的人培養為技術創新帶頭人,把有志應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創新問題的科技人員組織起來,開展對技術難題的專門攻關活動,突擊解決制約發展的技術難題。
第三,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創新的生力軍。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著TRIZ理論“本土化”體系構建、教學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創新方法研究的橋頭堡,是TRIZ理淪“本土化”的重要生力軍。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對TRIZ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融合中國的本土需求和文化特點,對現有TRIZ理論進行梳理和重構,并在實踐基礎上發展和延伸,完成TRIZ理論“本土化”的體系構建;組建TRIZ理論專門教學團隊,將TRIZ理論核心思想與主要內容用本土化的傳授方式、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生動案例進行分級分類教學,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教育傳播作用以輔助教學實踐,建設理論數據庫、案例庫等教學資源,建立TRIZ理論教學網站,盡快培養創新型人才,使我國自主創新人才輩出、持續發展。
趙新軍最后說:“推廣創新方法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科技工作者的認同與參與。創新方法推廣的實效,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創造性實踐,以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來證實。只要官、產、學、研共同努力,全面普及推廣TRIZ理論,產生在異國的智慧之樹,一定會在‘本土化’創新的沃土中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