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才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要素價格大幅上升,原有的裝備簡單低劣、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難以為繼,不得不遷往要素價格更低的地區或采用更多的設備來節省人力資源。另外,廣東省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近年快速發展,這些企業擁有大批機電液一體的大型復雜設備,其操作、維護管理需要大量綜合素質更高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了適應崗位要求,這些人才應具有更好的綜合素質和理論基礎、不但能夠動手解決現場問題,還應具備更好的綜合判斷能力和更快的學習適應能力。在這方面,相當一部分知名企業一線技能型人才都要求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即是證明。
從中職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來看,珠江三角洲的廣州等中心城市,中職學生的家長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更多的更高層次的教育。尤其是機電類專業,每年招生報考的中職學生都比較踴躍,報考和錄取比例一般都可以達到3∶1 以上。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于2012 年招收了一個中職生源自主招生班,該自主招生班入學考核采取考核綜合文化知識和專業綜合理論及專業技能考核。綜合文化知識考核用一張試卷考核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這個班的學制是2 年,與同期招生的高考錄取的高中畢業生按照不同方案培養。培養目標與同期招收的高中生源培養班相同,面向軌道交通尤其是高速鐵路車輛修造企業(車輛段、機務段、動車段、軌道車輛廠)生產一線的機修鉗工、裝配鉗工、維修電工等職位,與同期招收的高中生源班相同。
課程體系設計主要根據調研分析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工廠設備維護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工作職責范圍、職責履行過程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考慮技術進步及對應崗位群動態變動過程中產生的不確定性而需要的自我學習、終身學習能力而設置課程。按照能力本位原則安排課程,綜合考慮知識基礎、能力基礎、成長基礎來構建課程體系構架與課程內容。
課程設計以機修鉗工崗位需求為主、維修電工為輔安排專業機械類和電氣類課程,主要根據設備工作需要的保養、維修、改造所需要的核心機電液知識和技能安排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
專業選修模塊課程主要考慮補充或擴展針對車輛修造工廠或車站設備維護特定崗位群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薄弱環節而開設。訂單課程是在學生被訂單班錄取后,按照校企訂單要求開設的課程。
設備維護要求具備零件現場測繪能力,盡管機械制圖類課程中職學校已經開設過,但是從入學測試結果看,大約只有15%左右學生勉強達到基本要求,因此開設了零部件測繪與三維造型課程,以深化和提高原有的制圖測繪技能。
根據實施經驗,教學過程中要考慮中職學生抽象思維偏弱、愛動手的特點,盡量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方式開展教學,這就要求主要專業課程配備充足的實訓設備,實訓設備與課程內容結合緊密,而且教室和實訓室合為一體,以方便隨時講解、隨時動手。
在培養成效評價方面,根據培養目標,以學生到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行業就業的學生數量衡量自主招生中高職銜接班的培養效果。中職和高中生源學生就業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自主招生中職生源班和高中生源班就業數據對比
簡單比較兩個不同生源班的就業數據,可以看出,自主招生中職生源班到軌道交通行業的就業率不低于甚至明顯高于高中生源班。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中職起點班的人員素質得到企業認可;其次,自主招生中職生源班學生在校學習三個學期,第四學期就要頂崗實習,軌道企業招聘時間比高中生源班早,所以就業率也高。
(1)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必須繼續深化校企合作,利用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等方式來加強校企之間的互動和融合,明晰培養方向,達到資源優化配置。(2)課程教學改革針對不同課程特點和中職起點的學生特點開展,盡量按照職業崗位工作的要求,項目為線索、任務為引領安排課程內容。(3)教學過程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盡量多采用課堂研討、課堂練習、現場授課、依托實物授課、實操演示、實驗實訓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提高參與度。(4)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圖片、動畫、錄像等結合講解來說明設備原理、結構,實訓類課程實訓前學生應充分了解了相關理論和實訓要點,教師應預先講解說明相關設備原理、實訓內容、實訓要求、驗收標準、分組原則。(5)應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在校內學習完成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對于學校內部由于安全、使用率、稀缺昂貴、數量不足、運行環境等原因無法進行實踐教學、教學效果不高的環節,利用參觀企業、假期實習、畢業頂崗實習補充完善。(6)為了充分利用企業人力資源特點和優勢,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應重點集中在實踐環節為主,理論環節為輔。基礎理論課原則上不必聘請兼職教師。
實踐表明,通過合理構建課程體系,中高職銜接可以培養出企業接受的設備維護高級技能型人才。課程體系構建主要依據職業崗位工作要求和學生入學測試結果,根據能力本位原則,對照培養目標要求,從橫向拓展和縱向提高兩方面來保證畢業生具備規定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培養過程要注意校企互動的角色和最佳功能邊界,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
[1]李海東.適應珠三角產業需求,強力推進中高職銜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4).
[2]黃日強.國外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J].外國教育研究,2003,(12).
[3]高原,曹曄,羅勇華,鄧玉.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現狀分析與對策[J].職教論壇,2004,(24).
[4]劉育鋒,陳鴻.中高職課程銜接: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訴求[J].職教論壇,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