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旭軍 王國強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和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目的,具有明確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步入深入調整階段,對人才的需求已呈現多樣化特征,如何提高和改善新時期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幫助畢業生成功就業和創業已經成為了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問題和當務之急。
為此,在我校“國家示范性高等職院校建設”規劃綱要指導下,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在歷屆畢業生信息反饋的基礎上,確立了本專業的辦學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建設方案,經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分析導向和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體系。
1.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脫節
當前,我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服務生產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但由于機電一體化專業涵蓋的知識面廣,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其課程設置涉及面廣和專業知識要求精的矛盾。由于開設的專業課程很多,而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因此只能選擇開設對學生就業最有用的課程。導致高職院校往往只強調單一專項技能的訓練,忽視了技能訓練過程中職業素質的培養,這使得畢業生很難適應具體的工作崗位。
2.教學場地及實訓條件有限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集機械、數控、信息、檢測、驅動技術等的綜合體,這就導致了其對教學場地和實訓條件的需求往往高于其他專業,教學成本較大,在高職院校實訓經費較為緊張的條件下,很難滿足本專業全部學生實訓需求。
3.專業定位不明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業水平普遍較低,對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比較吃力,學習效果也十分不理想。雖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在最近十年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就,但部分高職院校仍然簡單沿襲傳統機電專業教學模式,課程安排還是以理論課為主,導致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好不容易學會的知識工作時又不見得用得上,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無用的想法。
1.指導思想
(1)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提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的指導意見,制定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2)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 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也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未來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
2.構建思路
(1)開展社會調研,進行職業崗位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
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確定主要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項目組依據校企合作企業規模、類型和檔次來選擇合適企業進行調查,通過設計專業調研表格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現場調查以及畢業生反饋開展專業調研。確定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從事的職業范圍、職業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和職業態度需求等內容,具體詳見表1。

(2)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確定行動領域
在對表1 分析的基礎上,將上述各個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后,確立了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典型工作任務,依據崗位核心內容歸納行動領域和工作任務描述,具體詳見表2。

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紐帶,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為依據,確立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在方案執行過程中需要注重的兩個方面:
(1)注重市場對人才綜合素質需求的轉變以及職業崗位技能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
(2)專業課程改革上,從企業調查問卷、職業崗位群分析和畢業生信息反饋等方面入手,通過分析、歸納和企業行業專家共同探討的基礎上,分解出學生從事相關職業崗位所需的核心職業能力及職業關鍵素質,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貫穿人才培養過程,充分利用校企雙方教育資源,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完善圖1 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和考核,確保畢業生雙證書獲得率均達到100%。

2.依據行動領域設置學習領域課程,構建新課程體系
將職業行動領域中"機械零件的測量"和"機械零部件的制圖"整合為學習單元中的"工程制圖與CAD";將"金屬零件加工工藝編制與實施"和"機械機構的分析與裝配機械設計"整合為"機械制造技術"等。按照認知規律進行排序建立學習領域,具體內容詳見表3。

1.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建設;
2.倡導和激勵創新性教法的研究,凸顯能力培養特色,豐富教學內涵;
3.加強與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的聯系,完善并健全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市場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高質量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4.依托校企合作機制和方式開展職業教育,充分雙方優質資源,讓學生接觸企業的工程項目,熟悉現代化生產加工工藝,并把握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使學生一畢業就能直接頂崗;
5.加強第二課堂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6.加快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與教材的研發;
7.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學生的學業評價方式由學校自主評價向學校、社會、企業相結合的考評轉變。注重多種能力評價、多元評價方法、多元評價主體,注重過程性評價;盡可能地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如技能測試、模擬測試、實物制作、專題報告、直接觀察、考察原有學習證據等。課程成績一般按照課程項目成績、綜合考試成績、答辯成績綜合評定。每個課程包含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考核涵蓋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考核成績的評定以項目完成情況為基礎,既重視項目成果,也重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職業態度,科學性、規范性和創造性。每門課程的每個項目都要制定詳細的評分標準,課程項目一般按照項目權重加權平均。對于頂崗實習考核,引入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機制,學習效果評價由企業評價(占40%)、指導教師評價(占20%)和頂崗實習手冊完成質量(占40%)三部分組成,實現學校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的有機統一。
近3 年來,我院機電一體化經過不斷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在參加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了全國三等獎一項,省級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市級一等獎三項,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連續3 年保持在100%,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我們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進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不斷地探索、改革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滿意、企業歡迎的合格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型人才。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
[2]劉文華.技術本科教育:構建職教體系的有效銜接[J].職教論壇,2012,(19):47 -49.
[3]雷正光.基于頂層設計的現代職教體系研究與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80 -84.
[4]潘安霞.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課程建設[J].職教論壇,2012,(11):52 -53.
[5]滕業方.基于專業群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J].2013,17(34):13 -15.
[6]王訓杰,何丹輝.機電一體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綜合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7):78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