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數學練習必須精心設計與安排,因為學生在做經過精心安排的練習時,不僅在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能獲得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課堂練習起著形成和發展數學認知結構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只有練習的設計和組織,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承,才能實現課堂練習有效、高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何讓數學課堂練習散發出新課程的氣息,進一步優化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師們所應該思考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
練習設計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后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如,教學“接近整百整千數的加減速算法”時,學生對于把某一個加數(或減數)看作整百、整千數后,為什么還要加上或減去一個數不甚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可設計如下填空練習,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即在加法中多加的數要減去,少加的數要加上;在減法中,多減的數要加上,少減的數要減去。
①3376+198=376+200○□
②1295+602=1295+600○□
③1375-397=1375-400○□
④854-501=854-□○□
這樣,所有學生都能量力而行,嘗到成功的歡樂,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了,使他們學習更加主動與積極。其次,練習設計要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例如,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可設計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筆算:7/18+13/18、13/20-7/20。
2.綜合練習:(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發展練習:仿照7/11=()+()、7/11=()-(),分別編出5道加法和減法計算題。
通過上述幾個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也照顧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有收益。
二、練習設計的內容應靈活多樣題型豐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設計游戲、猜謎語、走數學迷宮等活動,開展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可以補充、匹配、補缺、畫圖等,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產生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去克服困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找質數》一課,是比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學,為了避免學生的厭學情緒,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練習。在1-20中,奇數有___,偶數有___,合數有___,質數有___。這一練習讓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發現了什么?”同學們得出了很多結論,如:質數不一定全是奇數;合數不一定全是偶數等。通過這樣習題的設計,學生既辨清了奇數和偶數的概念,也辨清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對自然數有更深的認識;在辨析與趣味中學習,既掌握知識技能,又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不失趣味性,又設計了一道猜電話號碼的題目:⑴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⑵最小的奇質數;⑶6的最大約數;⑷9的最小倍數;⑸最小的奇數;⑹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⑺只有一個約數的數;⑻最小的自然數;⑼能整除25的質數;⑽最小的能被2、3同時整除的數;⑾最小的偶數。接下來還設計了用學過的知識介紹自己的學號這一活動。這樣的設計使知識性與趣味性得到了統一。
三、練習設計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學《求組合圖形面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學生通過交流和已有的知識體系相聯系,讓四塊陰影動起來,利用移動后產生的變化,不僅求出了陰影部分的面積,而且總結出了中間空白部分處于圖形中任何位置時,求陰影部分面積的方法。設計一道題得出了多道題的解法,可謂一舉多得。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習又可以反過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學應努力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生動活潑”的數學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共識。所以練習設計還要生活化。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生活情境練習題:“超市購物”。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扮演顧客和營業員,看哪位營業員收錢、找錢既對又快,哪位顧客最會計劃用錢,買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準備好各種商品及標價)。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幣面值的基礎上認識商品標價,這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而且,可以鞏固人民幣的認識、了解人民幣的單位換算等,亦是一舉數得。
四、練習設計要開放性。
設計開放性練習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和成功的機會,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直覺思維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當然,開放性是相對封閉性練習來講的,一般是指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如在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我給學生創設了一道開放題:“計算裝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錢?看誰家的裝修既漂亮又省錢?”不要以為這樣的題目很簡單,其實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識:長度的測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商品價格的調查、裝修材料的選擇……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的開放化和個性化,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鞏固。
(此文下轉到第60頁)
(此文上接第21頁)
五、練習設計要有趣味性。
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以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數學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往往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到數學是那么生動、有趣、富有魅力,強化數學練習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教學三角形分類時,可設計一個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練習:第一個只露出一個直角,學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個只露出一個鈍角,學生又猜出是鈍角三角形;第三個只露出一個銳角,學生也隨口說是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抽出這個三角形,一看是鈍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學生感到好奇,這是為什么呢?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課堂練習設計得好,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就快,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從中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能從練習的針對性與層次性中學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懂得學數學當遇到困難時應從易入手;能從豐富的題型中感覺到數學的美,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還能從開放性的習題中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而且課堂練習設計得好,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幫助。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練習不能局限于鞏固知識、操作技能和對常規問題的解決,應有注重預感實驗、嘗試、歸納、猜想、類比等非形式推理的問題,有條件不完備、解題策略多樣或結論不確定的開放性問題,有在求解時無現成步驟可循的非常規問題等。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組織行之有效的練習,使之能有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總之,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應的策略。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水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