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明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活化呢?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再回到書本上來。比如說,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師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跳出了數學,找到了這節課的靈魂:關系,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1.說關系。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兄弟姐妹,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2.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少歲數?(50)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5歲,那老師幾歲呢?(55)55也是一個數量,那大5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3.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老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要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來的新課,出示小白鴨、小灰鴨、小花鴨,分別為18只,24只,求小花鴨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知道必須有關系才能求小花鴨。于是,課堂就沸騰起來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出各種關系,學生自己編應用題自己解答。在這節課中,以關系為靈魂,把知識提煉出來,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因為長方體中各個部分之間總是存在著“相對”或“相交”的位置關系,而抓住了這兩種關系,就抓住了長方體的結構特點,也就抓住了這節課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看到并重視這兩種關系呢?在生活中常見的鼓掌這一動作上,我們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對”與“相交”的切入點。在上課開始前:1.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向前來與我們共同上課的老師表示歡迎(學生鼓掌)。2.研究鼓掌動作。(1)鼓掌動作看來簡單,人人都會,但要認真研究起來還真有學問呢。比如這樣鼓掌行嗎?(教師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來煽去)(2)兩只手就一定能行嗎?(教師用兩只手前后交錯地在胸前煽來煽去)(3)那么鼓掌時,兩只手的位置應該做到掌心相對。(4)通過教師手勢使學生認識“上下相對”、“左右相對”和“前后相對”。(5)我們再繼續研究鼓掌,你們看這樣行嗎?(教師用兩手在胸前不斷地做十指交叉的動作,當然也沒有聲音)(學生回答,不行,這叫交叉。)兩只手互相交叉,我們可以稱之為“相交”。最后教師小結,“相對”和“相交”是兩個物體間或物體中某些部份間的兩種十分重要的位置關系,這種關系在研究鼓掌的動作中有,在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中也有。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長方體的過程中進一步研究“相對”與“相交”的關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合理改組教材,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表,價值397元,他身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
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的學好數學。例如,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后,指著門窗上的一塊碎玻璃,問:怎樣才能配到一塊合適的玻璃呢?讓學生充分考慮,用學到的方法解決這一生活問題。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里。
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之,數學教學體現“生活化”的方法很多,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去研究、去探索。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和縣小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