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安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绷己玫膶W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大腦進行組織加工,有利于發現事物的新線索,并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會更清晰,思維活動也會最積極、最有效,學習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創設良好開端,萌發學習興趣
教師教學的成功在于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有關。當教師的開場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時,學生就會興致勃勃地與教師一道上好這節課。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出示了一幅情境圖:兩塊草地,哪一塊面積比較大?有的學生猜長方形面積大,有的學生猜平行四邊形面積大,有的學生猜兩塊草地的面積一樣大。這時教師趁機引導:要比較兩塊地面積的大小,就要先分別算出兩塊地的面積。長方形面積已經學過會計算,而平行四邊形面積未學過該怎么計算呢?教師在學生疑問的過程中揭示了課題。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已經成為一種“自我的需求”,為學習新知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設置教學疑問,誘發學習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虼耍跀祵W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學三角形分類時,教師事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個角的學具,讓學生觀察,判斷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當露出一個直角時,學生說是直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鈍角時,學生說是鈍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自然而然說是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拿出來的卻不是銳角三角形,這樣使學生產生了懸念(疑問):為什么有一個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是鈍角三角形,而有一個銳角的就不是銳角三角形呢?從而誘發了學生積極探究這一問題的興趣。
三、加強直觀演示,引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直觀教具演示相結合,促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他們多種感官并用,為學生積極思維提供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情境在學生的記憶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就能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積極進行。眾所周知,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更多的直觀、生動、形象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比多比少”這一概念時,在一張幻燈片上畫3只小猴,在另一張幻燈片上畫5個桃子,當拉動5個桃子的幻燈片時,前3個桃子都拿在了小猴的手上,后兩個桃子都剩下了,這一教具的演示,使學生馬上就比較出了桃子多,同時還比較出了桃子的個數比小猴的只數多2。這樣的演示教學,使學生感官獲得多重刺激從而提高學習和記憶的效果,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注重動手操作,提高學習興趣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小學學生有明顯的特點——好動。針對這個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凡能讓學生動手的都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尋找規律,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如教學“環形面積的計算”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事先準備好的紙張上畫一個半徑10厘米的圓,剪下并計算出面積,再讓學生在剪下的圓上畫一個半徑為6厘米的同心圓,剪下并計算出面積,這時告訴學生剩下的就是環形。這個環形的面積該怎么求呢?學生根據操作過程很快算出了面積,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環形面積等于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也學會了知識。
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重視創設一個引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習動機的情景是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及思維特點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把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生動、鮮明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我利用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先把6個桃子平均分給3個小猴子,小猴子不高興,于是猴王又說把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個猴子,小猴子開始有點滿意了,猴王又說把全部的桃子600個平均分給300個猴子,小猴子高興得跳起來。講完這個故事讓學生從里面找尋數學知識,學生很容易找出來。并且很容易從故事中學會商不變的規律。從而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會了枯燥的數學知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直觀的感性材料將學習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口、手、腦并用,形成一種激勵、鼓舞的氛圍,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教師的知轉化為學生的知,把學生的知轉化為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漢豐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