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棚主人
當我不止一次地徜徉在蘇州園林中的時候,總是有賞不夠的精巧纖秀,覽不完的曲折深幽,品不盡的優雅安謐,悟不透的人文境界。
位于園林路上的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與天目山獅子巖有些瓜葛,加之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有獅子林之名。在我的印象里,獅子林是以假山石而著稱的。你看那園中,奇峰林立,千姿百態,如獅,如虎,如……倒是每座假山石均有個頗好聽的名字呢,“含暉”“吐月”“玄玉”,凡此等等。有如許多的假山,必然會有山洞存焉。你還別說,這獅子林中的洞壑,蜿蜒曲折,盤旋迂回,撲朔迷離,恰似迷魂陣一般。我曾于飄雪之日來訪,叩問這里的一座座山峰,試圖從中獲取些許感悟。山峰在白雪中歸于沉寂,我似一無所獲,然又從這沉寂中自有所獲。
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舊址的網師園,位于葑門十全街,號稱“漁隱”。一度荒廢,至乾隆年間重建,定名“網師園”。網師園不大,占地七八畝罷了。其主景區在園的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和一些雕刻精美的木構建筑。值得一說的是,僅有半畝的水池,因瀕水而建的射鴨廊、濯纓水閣和小石橋之類,皆低臨水面,故顯得頗開闊。池之東南及西北皆有水灣蜿蜒,令人感受“水廣波延,源頭不盡”的意境。我曾設想,若是夏夜來此,定然水波粼粼,涼風習習。那懸于碧空之中的明月,此刻躍然水上,好不叫人生憐。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思緒遠去,浮想聯翩。
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留園,坐落在閶門之外。其園名得來頗易,清嘉慶三年,也就是公元1798年,在舊址上建造寒碧山莊的主人姓劉,“劉”“留”同音, 因而便有“留園”之名。這留園,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臺樓閣。其頗負盛名的“留園三峰”,在園內最大的建筑“林泉耆碩之館”對面。正中最大的一塊叫“冠云峰”,高約九米,兩側分別為“瑞云峰”和“岫云峰”,這三塊石峰,相傳為北宋花石綱之遺物。據說,這留園里的假山,其中有一部分為明代周時臣所堆,令袁宏道大加贊賞,“無斷續痕跡,真妙手也。”留園,不僅假山極有名聲,且園中建筑與景色的處理亦獨具匠心。猛一看時,園中那連綿不斷的建筑群似將原本完整的景象破壞了,其實不然,你若是細細看時,便可發現那建筑物上的窗樘,則成了溝通兩邊景物的極好工具。正是這些建筑物,又將原有的景物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被稱為蘇州園林杰出代表的拙政園,在婁門內。這座既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又為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官回鄉,置下這處寺產,并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語中“拙政”二字,以為園名。這是個以水為主的園林, 水面約占60%,建筑多臨水而立。此園中,有聚有散,布局安排,自然和諧。人們可以感受到因地造景、景隨步移的風格,也可以欣賞到對比借景之類的手法。漫步拙政園,你不能不為建造者的匠心獨運而驚嘆。
在我的眼里,這一座座古老的蘇州園林,向人們展示的是舊時的輝煌,訴說的是曾經的滄桑,承載的是源遠流長的江南歷史文化,蘊含的是幾千年來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這一切,便使得蘇州園林具有了濃厚的“懷舊”意味。
(選自小故事文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