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低段數學教學備受關注,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意義中的被動狀態,筆者認為結合低段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這個時期的學生比較好動,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所以筆者主張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并且通過三個方面開展論述:動口——在交流中進步;動手——在實踐操作中積累;動腦——在發散思維中開闊。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段;動口;動手;動腦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其“課程理念”中提及:“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由此可見,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靈動的、靈活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但是結合筆者的聽課體會,發現不少教師依舊沿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數學課堂死氣沉沉,構成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學生在一種被動的情形下開展學習,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新課程標準最大的特點是多處強調了學生的主動性,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才能讓學生徹底“動”起來。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教學體會:
一、動口——在交流討論中進步
小學數學應該引導學生多動口,一些加法、乘法的口訣等,只有通過學生勤動口,才能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效應,能夠迅速反應過來。而有的教師營造的是一種嚴肅、死板、死氣沉沉的教學課堂氛圍,不少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容易感到壓抑,不敢動口,學習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學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不少學生開始對三角形的知識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徹,隨后我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讓他們對三角形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講解了三角形的特點之后,我就要求學生動口回答,我提問道:“生活中有哪些圖形是三角形構成的呀?”學生紛紛踴躍舉手發言:“紅領巾”“三角尺子”“自行車三腳架”……這時候我又出示了一些圖片,通過多媒體播放呈現出來,如房屋的三角形頂、立交橋的斜拉索等等。這時候我又要求學生自己動口總結三角形的特征,學生很快提到:“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三角形的三條邊有可能相等。”“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通過類似的交流討論,學生對于三角形的特點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動手——在實踐操作中積累
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新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教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需要在基本活動經驗之下逐步積累。
比如教學“有趣的拼搭”這一課的時候,我就隨堂帶來了不少積木,以小組為單位,讓每一個小組學生一起參與動手拼搭的游戲,在拼搭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拼搭實踐活動,加深對正方體、圓柱、長方體、球等圖形的認知,在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以及判斷能力。這時候我還要求學生小組開展比賽,看哪一個小組完成得更精彩,要求每一個小組學生通過“滾一滾”、“堆一堆”、“摸一摸”、“數一數”、“搭一搭”等游戲形式,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來,看哪一個小組學生拼得多、拼得好。以此通過學生的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能力。
三、動腦——在發散思維中開闊
數學是一門集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于一身的學科,這個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說明了小學數學教學需要不斷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積極思考、積極探索是分不開的,動腦的過程是學生逐步實現思維成長的過程,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開發學生的思考思維能力。
比如在《認識人民幣》這節內容的時候,我進行課堂小組的劃分,用我預先準備的卡片式人民幣發放給小組,分別由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學生小組之間分角色,有的是做買賣的,有的扮演要去買東西的客人……學生們通過記錄角色、責任、事務等,充分融入了體驗活動,并且要求他們當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經過這種升華式的記錄,學生對于人民幣有了充分的認識,此外,我還進行了延伸,如果手中的人民幣沒有了怎么辦?可以開設課堂“模擬公司”,引導學生去“掙”人民幣,通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學生不僅理解了教材知識點,更在情感上了解到“掙錢”的不易,引導學生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錢,這對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而言之,結合小學低段學生的特點,他們活潑、好動,期待被認可、被肯定,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相長中不斷改變、提升教學策略。同時,筆者認為,對學生進行評價改革,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靈動的數學課堂中收獲知識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霞.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J].新課程.下旬,2013年5期
[2]趙長巧.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總“動”起來[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年8期
[3]孫敏,馬美南.促進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生長——以《實際測量》的教學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年6期
[4]張衛星.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類型與內涵[J].遼寧教育,2012年11期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