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那么,在新課改語文學科中如何運用這一學習方式呢?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涵的深情。有的時侯,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回到課內,這個時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
比如在《我看見了大海》這篇課文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對母親較有感情,卻對父親頗多怨言。應該說難以理解渴望課文里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訴說自己對于父親的不滿看法,然后和學生講述了自己父親的一個疼愛我的小故事,在老師的眼中,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偉大的父親。這樣,通過老師的這個故事,學生們很快明白,盡力挖掘父親對待自己的閃光點,終于明白父親對待自己的愛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老師順水推舟,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學生終于紛紛起來述說自己的父親。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和領會。
又如在教學《修鞋姑娘》這篇課文中,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對修鞋姑娘的態度的變化正是對修鞋姑娘誠實、善良的美好心靈的贊揚,這更說明像她那樣的人很多很多。老師結合課文,再引導學生發掘在自己身邊周圍的好人好事的故事,從而使學生能親歷生活中處處有默默無聞幫助別人的人,學生也就明白了課文中蘊涵的道理。所以做文同做人,有的時侯,要明白課文,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內容。從而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想象,拓展自主空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們不也正如培植樹苗嗎?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親的嬌慣呵斥中長大,事事多由父母祖輩包辦,缺乏主動性,缺少責任心,如果我們教師在學習上也是處處替學生包辦,學生創造的機會也就被剝奪了,創造性學習自然也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敢于放手,充分相信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責任感,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網絡視頻上看到一位老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課時,在讀準字音、初步理解了這首詞意思的基礎上,播放這首詩的朗讀錄音,結合課文插圖的放大圖畫,學生很容易就在大腦中想象出了這首詩描繪的生活情境,并很快與自己的主觀生活體驗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我配樂讓學生讀詞。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詞中意境的優美和作者對農村生活情景的喜愛之情。然后我讓同學們大膽想象詞中情境,并將其表達出來,或作畫、或講故事、或表演等。學生在自由匯報成果時,爭先恐后,個個摩拳擦掌,競相展示自己感悟想象到的情境,讓大家欣賞。至此,我認為學生的潛能已得到極大的釋放,他們的創造性得到了極好的發揮,課堂教學抓住了文本而更超出了文本。
三、重視評價方式,激發合作欲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與層層深入,評價發展迅速,教師的評價觀念、使用的評價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評價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所采用的隨機的、激勵性的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學漢語拼音聲母“j、q、x”時,我是這樣教學的:我先讓學生觀察書上插圖,猜一猜旁邊三個聲母讀什么?你的根據是什么?學生說了很多,比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由公雞我猜到這個聲母讀j。”“聽他說完,我馬上表揚說:“你不僅會觀察,還會聯想,你真棒,老師要發你一朵會觀察、會聯想的小紅花。”這時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由氣球我猜到氣球旁邊的聲母是q的音,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邊的聲母是x的音。”聽他說完,我帶頭為他鼓掌。我的掌聲還沒停,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來編兒歌記它們的音:一只公雞jjj,一個氣球qqq,一個西瓜xxx。”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記住了“j、q、x”的音和形,而且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探究發現的意識等基本素質都得到了培養,很多地方體現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明顯感受到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所帶來的教學效果是多么明顯啊!
四、師轉變觀念,樹立新學生觀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抹殺個性的教育下,學生成了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玩偶”;在體罰、呵斥、羞辱、冷嘲熱諷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在教師主宰一切的課堂里,學生失去了“人”的自主權、參與權、“話語權”。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強調他們缺乏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一面,從而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只有樹立新的學生觀,認識到學生是人,是獨特的人,發展的人,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究,最終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總之,以人的發展為理念,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主體,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大語文”教育,將語文學習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研透《標準》,理論聯系實際,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適時的、有效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坑仔口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