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妹
在新課改理念的洗禮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因此幾度“招蜂引蝶”。但當掩卷沉思之際,我們不難發現十年課改中的盲區,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沒有實效。
一、以“問”代“灌”,學生被牽著鼻子走
在十年課改的摸索實踐中,“填鴨式”的“滿堂灌”已逐漸消退,然而歷史時空的產物相應而出一種典型的“滿堂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問題“滿天飛”,或是非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有時甚至一問追著一問,窮追不舍。如星星點燈,零零碎碎,原本有機整體的文本也被問得支離破碎。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禁震撼:“填鴨式”與“滿堂問”的區別何在?簡直是換湯不換藥。“滿堂問”的教學,其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事先預設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學生的思維,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這難道不與新課程中閱讀對話的理念背道而馳嗎?
二、過分強調自主性,導致放任自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廣泛的可能性。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為孩子營造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洗心革面”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所謂的“精講多練”,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學生口若懸河、海闊天空還受表揚說有創新,張揚個性。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的虛設情境里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自悟,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沸沸揚揚,天馬行空。然而,四十分鐘里收獲了什么?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氣氛活躍卻是內容上的空洞乏味,不禁讓人瞠目結舌。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她認為:只有通過教師對學生“活”起來的“動”的重組,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使課堂教學實現師生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項互動。事實上,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這些既定的內容上,而更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在變動不已的課堂中發現、判斷、整合信息,并自覺地尊重、理解、接納和充分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就必然能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促進高質量的課堂的動態生成。
三、課堂上的轟轟烈烈,內容上的清湯寡水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不必拘泥于“教參”上的標準答案,也不必受考試內容的束縛,天地間任我行,自然就多了一份灑脫。課堂形式也隨之豐富多彩: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蜂擁而至,讓語文課堂生機盎然、姹紫嫣紅,真可謂空前高漲。然而,轟轟烈烈的課堂是否就滿載而歸?我們在參加語文教學交流的活動時,常看見教師們煞費苦心來精心設計活動,使課堂上生龍活虎、熱熱鬧鬧,然而不經意間卻脫離了文本,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果導致課堂上的轟轟烈烈,內容上的清湯寡水。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語文教學來說,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就文本與活動的關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動是枝葉,活動是為文本服務的。如果在備課和上課時只是專注于活動,一味花力氣在活動中創新出花樣,而脫離、偏離、忽略了文本,無異本末倒置。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文本變為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當我們幸運地成為新課程的一名實驗者,真切地走進新課程時,我們必須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地重構心靈中的教育殿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南埔天竺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