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芬
新課標的頒布和新課程的實施使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然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與課堂教學行為的“守舊”仍然是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為此我們強調,改革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行為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課堂教學行為應堅持生態性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關注到學生,關注到全體學生的生態發展,教師眼中首先要有“人”,教育者應該本著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滿足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這一基本準則。教育者要懷揣生命本位理念,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均衡發展。英語課堂教學整體效率的最大化實現體現在教師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主動的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進步,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品味到學習的幸福感與成功感。
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存狀態,就必然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英語學科教育與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肩負著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的重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愉悅地參與語言學習過程。在教學中,結合游戲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擁有多樣的情感體驗,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學生對英語學習始終保持積極的興趣,以此促進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
二、課堂教學行為應追求策略性
相對教學方法而言,教學策略更為宏觀,理論背景也更明晰。對于具體的一堂課來說,教師可以根據時間、地點、學生的不同而靈活地采用具體不一的教學方法,但是可選擇的教學策略卻是有限的,因為教學策略相對比較穩定。教師只有先確定了教學策略的總體構思,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材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師生雙方教與學的活動順序。
從新課程理念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適合新時期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由重知識傳授轉為重學生發展,從重教材轉為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從重教師的“教”轉為重學生的“學”,從重教師的教學方式轉為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重教學結果轉為重教學過程,從重分數轉為重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從重統一規格教育轉為重個性化差異教學,從教學“一刀切”轉為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三、課堂教學行為應創造互動性
英語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行為的多樣化趨勢是衡量教師積極踐行新課標理念的一條重要準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交際性本質通過語言的真實運用來得到體現,語言的真實運用應當發生在特定情境之中,而多樣化的互動行為則是在特定情境中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中的互動行為多樣化的重要意義,方能為學生運用語言創設盡量接近真實的語境,催生多樣化的師生、生生互動形式,從而有效增加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與頻率。
在平時聽課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對話,教師 “明知故問”:What?蒺s your name? What?蒺s this/that? What?蒺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學生迫于無奈,只能如傀儡般機械地做出標準應答:Im…Its a pencil. Its sunny…這種僵化的語言形式嚴重缺乏真實性、交際性與互動性。師生互動必須走向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多向互動交流,教師需在日常教學中養成認真傾聽學生、與學生悉心交流的習慣,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信息,作出有效反饋。教師唯有把學生帶入真正無拘無束的交流、有聲有情的溝通之中,學生的語言知識才會于不知不覺間得到建構。學生唯有進入暢所欲言的境界,其語言與思想才會擁有自由生長的空間。
四、課堂教學行為應體現實效性
在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能見到一幕幕學生表演對話的場景,但是學生的語言活動卻未必屬于真實的交際。在對話表演時,教師常常將提示性的語言大段呈現在投影屏幕上,學生看似在表演,其實只是在機械地朗讀句型,看似流利準確的對話,實則蒼白而空洞,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點撥與價值引領也須講實效。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利用那些隱于細節的問題,要能準確把握典型性資源,對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各種信息做出準確判斷,攫取有典型性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信息作為下一步生生、師生之間互動性話題。要努力形成師生積極有效的互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為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平臺。當學生各抒己見,產生大量散狀、點狀資源時,教師要能適時捕捉,善于整合、修正、完善,并幫助學生聚類、整合、提升,推動全體學生綜合語言輸出能力的提升。
五、課堂教學行為應關注多元性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英語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新英語課堂中需要注入多元化的課程資源活力,教師要做課程資源開發的“主人”,盡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目的語輸入,增加學生接觸英語、使用英語的機會。教師不能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英語課程資源,不能只關注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類的課程資源,還要關注到教師資源、學生資源、教學活動與方法資源等多元化課程資源。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教研組內相互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可以通過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校外學習的英語資源,并結合學生的反饋,選取適用的資源用于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篩選適合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課堂中充分利用師生的情感資源,以情感激勵學生來優化教學,利用學生的差異性資源來進行豐富教學,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來輔助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行指導與訓練。
當然,就每一堂課而言,教師必須從眾多的課程資源中精挑細選,選擇最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資源來輔助教學,不能一味貪多。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中山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