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萍
所謂的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課堂首先是營造了浸潤著平等、民主、和諧、激勵的人文課堂環境。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廣度,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皼]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其次生本課堂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只有當教師能不拘泥于預設的教案,“眼中有學生”,能及時捕捉到學習進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時,課堂教學才能是有效的。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任務的“第一責任人”,教師由教的“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才能實現;同時要把思考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維過程的機會,逐步感受成功的愉悅。那么在這樣一個生本課堂里,怎樣使我們的生本教育更上一層樓呢?筆者在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年時間內發現,教師的課堂提問和多媒體應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精心設計問題。
(1)有效設計舊知問題。一方面,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錯誤或模棱兩可時,及時糾正;另一方面,為新知識的導入鋪平道路,使新舊知識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有些教師習慣在導入時問類似問題:“Hello, how are you? I?蒺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等,學生面對這樣類似的問題,剛提起的興趣一下就沒有了,難以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有效地建立舊知與新知的聯系,作好鋪墊。如某某小學的陳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為PEP 8 Unit 4 My holiday A Lets read,這是一篇閱讀課,她先與學生一起復習了動詞的過去式,而后與學生交流“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Did you…?”等句型的問答,為后續的閱讀教學作了較好的鋪墊,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有效設計過渡型問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出等待、探索和行動?!?設計得當的問題能使教學環節間的銜接過渡潤滑順暢。我們在進行教學環節設計時,經常要為環節間的銜接語苦惱。如果銜接不好,整堂課就會覺得很不連貫或者覺得很別扭。這樣也會影響課堂活動的高效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知識點的過渡要銜接自然,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例如在教授PEP6 Unit 2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A Lets learn四季的單詞時,我由第一單元的活動類單詞進行導入,首先詢問學生:“Whats your favourite activity on the weekend? ”接著詢問學生:“Which season can you…?”在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中,由第一單元的單詞和已學過的句型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單元的單詞中。實踐證明,教師在新舊知識或教學環節的連接點上設置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更加主動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2.掌握課堂提問技巧。
(1)提問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要像作業設計那樣有梯度。這樣,學生回答時才會有成就感,也才能體現出學生的層次。
(2)提問的對象要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并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共同提高。切忌只顧少數,忽視多數。小學英語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開火車”,正好符合了這一條件。在這樣的氛圍下,那些暫差生也會被調動起回答的興趣,從而達到生本教育的目的。
(3)把握好等待時間。教師在提問以后等候學生回答時間的長短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學生需要更長的時間對目的語言的提問進行處理。Rowe(1974)提到,在他所觀察的課堂里,總體來說,教師在指定一個學生回答時,等待的時間還不足兩秒鐘,如果3秒鐘后學生還不能回答,教師就要干預了。因此他強調,當教師是有耐心將等待的時間延長到3到5秒或更長時,更多的學生會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當然,也不是說教師就要無限期地等著學生回答。一般來說,等待時間以不超過5秒為宜。
(4)提問要及時反饋。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是教師整體教學語言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提問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反饋語言是一種看不見的課程,它會微妙地進入教學過程,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因或心理障礙。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既是知識信息的傳輸反饋過程,也是師生精神、情感交流融匯的過程。只有在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完美的教學過程。
二、多媒體應用
1.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在多媒體教學中,同學們通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形、視頻和音頻等媒體信息,調動視覺和聽覺功同時發揮作用,這也是消化吸收知識的最佳選擇。同時也創造了輕松愉快、和諧高效的課堂氛圍,真正讓學生“學在課堂,樂在課堂”。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學藝術就在于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泵绹睦韺W家布魯納也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教教材的興趣?!蓖瑫r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沒有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是學生沉重的負擔。因此,教師能否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比如在教授動物類單詞時,利用多媒體把各種動物的聲音、動畫展示在PPT上,學生一看到這些,馬上就會被吸引住。尤其對于那些他們平常很少見到的動物的單詞,通過畫面呈現,可以使他們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在這種比較真實的情景下,學生學習有關動物的背景知識就被激活了。
2.能夠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在上某些課時,需要用到相當多的詞匯或者練習,如果單靠教師板書,那可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工程,不僅費時而且費力,學生還不一定看得清楚。這時用PPT把要用的單詞、詞組打在幻燈片上,學生就一目了然了,教師也輕松了很多。一方面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提高了課堂效率。
3.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聯系的。如大屏幕上豐富多彩的食物和飲料圖像會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飲食習慣。這時教師就可適時提出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學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出他們喜歡的食品名稱。
以上是筆者從課堂提問和多媒體應用兩個方面得到的一些教學體會。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進步,作為21世紀教師的我們更要與時俱進,不僅要在理論方面學習現代教育思想,更要在實踐方面掌握先進教學技術,從心理上轉變自身角色,科學的將現代科技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繼續為實現生本教育而不懈努力著。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黃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