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艷
由于素質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小學美術教學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是進入小學以后,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為強烈。作為小學美術教育,應當順應他們愛美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好、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1.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美術,尤為重要,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美術教學更順利地完成,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比較單純、真誠,能隨感而發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與創造力特別豐富,對畫畫非常喜歡。這些因素,正是培養學生欣賞興趣的好時機。用哪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設問、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錄音等,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由此可見,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欣賞內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注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由創作,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用去教,而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在指導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在指導中都有所得。我們認為,在美術活動過程中,美術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幼兒將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觀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轉變為表現的媒介,沒有它,這種轉變就不可能發生。這就同語言一樣,人不可能不用語言或運用自己不懂的語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師應該通過教學,指導和幫助幼兒探索和駕馭美術材料。但是,由于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各異,興趣亦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改變了以往“統一教材、統一要求”的做法,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指導。
3.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造成教師的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而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應成為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關于傳授知識
傳統美術教學已把精講多練列為重要的特點,對精講和多練引起重視,這是對的,但對發揮美術作品直接傳授知識作用熟悉不足,不夠重視。課堂教學中老師手拿課本講上十來分鐘,然后學生照課本依葫蘆畫上半個小時了事的情況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識,學生就難以得到,至于發展視覺感受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更是談不上。試想,美術充斥口頭語言的講述、講解、談話、談論,卻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讓學生感受造型藝術作品視覺思維活動,抽去了直接從美術作品中獲取知識的機會,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美術教師的注重力應保持在直接的視覺觀察,對美術作品目力接觸,學生自己對美術實踐的體驗,直接的美術體驗才是美術教學值得討論之處。我之所以堅持這一點,就是因為將注重力轉移到美術作品的其它方面的誘惑力既強盛又普遍。美術作品中有些什么東西,作品表達了什么意思則要輕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師便將經歷投于此道。
三、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專題欣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為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筑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么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了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筑史及燦爛的建筑文化,了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特點。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2.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制作)課業中所穿插進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導學生對素描知識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畫,這就是隨堂欣賞的教學過程。3.現場欣賞。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例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家并觀看其技法表演等。條件稍差的農村,有關欣賞課的內容應結合當地具體情況作有效靈活的調整。比如我們上《古代傳統建筑》這一課時,就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陶公廟去參觀,讓他們了解足夠的知識后,民族的尊嚴與自豪感自然就出來了。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臨沂雙月湖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