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瀟
(揚州市檔案局,江蘇揚州,225002)
2009年,筆者初到揚州市檔案局館工作,接受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參與到清宮揚州御檔項目中并擔任編輯工作。能夠參與這樣一個“重量級”的文史項目,對一名入行新人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殊榮。
經過一年的努力,線裝一函六冊《清宮揚州御檔選編》順利付梓。次年秋天,《清宮揚州御檔》一套十八冊正式發行。之后,接踵而至的獎項和社會廣泛贊譽,證明了這一項目的巨大成功。外界的鮮花與掌聲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塵封于百年前的盛世繁華得以悉數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清代揚州的重要載體,這才是檔案工作者引以為豪的理由所在。在此,筆者擷取這兩套書編輯過程中的一些瑣事細節,整理以記之。
如今,當我們重新翻看《清宮揚州御檔》成書時的記錄和報道,可以發現,這一歷時八年的項目,用于第一階段征集和初選的時間就花了六年。記錄中寫道:“2003年開始為調研階段。此間,我們多次與一史館了解商榷……完成了征集工作初步方案的制定以及報市政府批準等工作;2005年,完成了《揚州行宮全圖》等20多幅清代揚州輿圖的復制征集工作;2007年,正式啟動清宮揚州御檔征集工作。……一史館‘揚州檔案項目組’人員從‘朱批奏折’、‘戶科題本’、‘上諭檔’、‘清實錄’等十八類檔案中查找到了九千多件有關清代揚州的歷史檔案,并全部制作成數字影像……”
在這看似波瀾不驚的文字背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背景:第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代檔案藏量為1000余萬件(冊),為纂修清史,十年中需要整理和數字化的檔案有400萬—500萬件,可謂浩如煙海;第二,雖然當時一史館已經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但仍然有60%多的檔案只有案卷目錄,因此采取先根據機構選擇重點檔案類別,然后在其中逐件翻閱原件并挑選有關揚州的奏折這一方案;第三,通過反復查找和遴選,最終提供給揚州市檔案館的數字化檔案共計近9000件、87000余頁。原始文件均為Tiff圖片格式,經過我們合并、壓縮,轉換為以件為單位的Pdf格式文件后,總容量仍有近60GB。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些數字的背后,蘊含多名工作人員兩千多個工作日的辛勤工作。

中國一史館提供的近萬份清代揚州御檔,為真實還原清代揚州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條件,但要方便讀者查閱利用,還需要對大量原始史料進行有序整理,形成檢索體系。
2009年初,揚州市檔案局組織了數名揚州大學歷史專業學生對這批清宮御檔進行詳細的解讀,添加屬類、行文日期、責任者及其官職爵位、批閱者等關鍵信息,并為每一件奏折撰寫內容提要。其中,光屬類這一項就被分為財稅、漕運、城建、軍事、內務、農業、水利、文教、刑律、鹽務、賑濟、政務等十二個大類,而財稅和政務由于包含內容廣泛,又被次分為關稅、鹽課、其他和吏治、人事、謝恩、其他。為了日后查找方便,每一件奏折的行文日期都按照帝制年號和公元日期分別標記。
撰寫內容提要是整個解讀過程中最基礎、也最為復雜的一個環節,解讀者需要將整份奏折通讀后進行大意概括。例如《清宮揚州御檔選編》中第133件,內容提要概括為:“根據考試的成績將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員分成四等,并對四個等級各自的具體情況予以了介紹。其中,阮元升任少詹事侍讀。”(參見表1)既交代了上奏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將阮元這一與揚州密切相關的人物的情況作了概述,可謂言簡意賅。統計顯示,對這9000件奏折所作的內容提要總字量達到53萬余字,平均每件內容提要為60字,每一個字都凝結著解讀者的心血和汗水。
經過分類整理和詳細解讀之后,每一件奏折由原本的幾張圖像轉化為具備豐富內涵的信息,可以進行精確地分類、篩選、統計和檢索。至此,一個從多角度還原清代揚州社會情況的“御檔全息數據庫”已經初步建成。
行進:厚積薄發。七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大量默默無聞的前期工作,都是在為這批珍貴檔案史料編輯成書作鋪墊。2009年夏,揚州大學副校長周新國率領多名教授,集中對清宮揚州御檔逐件解讀遴選,從中選出240多件清代各朝具有代表性的奏折,匯編成《清宮揚州御檔選編》。
為了準確符合“精致”這一定位,這套書從內容挑選、畫面處理到排版裝幀,都力圖在還原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精雕細琢。首先是內容頗具地方文化特色,書中收錄的多為清代揚州的知名人物和重要事件,內容生動,引人入勝;其次是畫面處理精細,采用影印件加紅黑雙色套印,讀者可以觀賞到原汁原味的奏折題本,了解其行文規范,欣賞工整娟秀的小楷毛筆書法以及多位皇帝的“朱批”真跡;再次是排版裝幀簡潔大氣,宣紙線裝在內、黃色團龍綾面在外,錦函包裝,在各朝代之首用皇帝的玉璽作為引頁,每篇御檔的首頁右上方設置了書眉,便于閱讀時查找定位。
在此書出版過程中工作量最大的當屬畫面處理。這9000件奏折御檔從畫面質量上大致可分為拍照數字化件和影印數字化件。前者為高清彩色畫面,能夠較好地還原奏折原貌;后者為縮微膠片轉存而來,為黑白二色,畫面質量不穩定,且字跡易與奏折本身的污漬、折痕、印章等混為一體。
為使畫面完整再現歷史,在選件時首先盡量挑選畫面清楚、幅面完整的拍照數字化件,經過裁切、二值化、去污、套色等多道程序,最終得到清晰、干凈、具備有用色彩的畫面效果。
1、裁切:即按照奏折原本的幅面范圍,將畫面中多余的部分裁去(圖1);
2、二值化:即設定一個最佳閾值,用該閾值將所有像素點的灰度值數據分為大于和小于該值的兩部分,使整個圖像呈現出只有黑和白的視覺效果(圖2);
3、去污:圖像呈黑白二色后,去除非字跡而又呈黑色的污點(圖3);
4、套色:將皇帝朱批的字跡選中并重新著色為朱批紅墨的朱砂色(圖4)。
其中,二值化處理是較難掌握的一步。每件奏折自身紙質情況不同,導致二值化的最佳閾值無法批量設定,閾值過大則字跡厚重好似“墨豬”且容易保留紙面不相干的污點痕跡,過小又丟失字跡原本細節(圖5)。因此每件奏折都需要個別設定,以保證最佳的呈現效果。
影印數字化件的處理相對于拍照件處理過程,雖然省略了二值化的步驟,但本身質量的不穩定導致去污、修復字跡等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大大上升,且每件奏折的污點分布情況不盡相同,因此手工逐張逐字精修的時間遠遠高于拍照件(圖6)。此外,由于部分影印件奏折存于一史館資料庫中,為保證印刷質量,還要增加去水印的環節(圖7)。

表1 完善后的數據庫基本格式

圖1 裁切

圖2 二值化

圖3 去污

圖4 套色
經過近一年的編輯,2009年末,一函六冊線裝書《清宮揚州御檔選編》由廣陵書社正式出版發行,標志著《清宮揚州御檔》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高潮:鐵杵成針。首戰初告捷,攻堅創新績
《清宮揚州御檔選編》一書的付梓,并沒有讓我們停下腳步。2010年初,《清宮揚州御檔》的編輯工作便緊鑼密鼓地拉開序幕。與《選編》一書不同的是,《清宮揚州御檔》把重心放在了“求全”上,力求從歷史跨度、內容、人物等各方面,全方位展示清代揚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涉及的范圍更廣、內容更多,其定位也相應地由精致向厚重、由特色向全面轉變。

圖6 影印數字化件的去污往往耗費較多的時間
體量的增長帶來了編輯工作量的急劇上升。為了保證成書質量,揚州市檔案局組織專人攻堅克難,對擬入選的奏折展開了細致嚴密的核校。精工出細活,核校工作的重點除了數據庫關鍵信息(如文題、行文日期)的準確性,還需要在通讀每一件擬入選奏折全文的基礎上,確認該件奏折是否確實具備入選資格,全文是否有遺漏、顛倒、重復或文不對題等情況,確保萬無一失。與此同時,圖片的校對、精修和排版工作以冊為單位緊跟其后,環環相扣。為了控制最終書冊數量,排版之初就確定采用一頁雙欄、單色印刷的格式,風格簡潔大方,既保證成品字樣大小不影響閱讀,又有效控制了規模及成本。
工作量的成倍增長使得圖片處理再次成為編輯出版過程中的“攔路虎”。由于圖片精修必須依靠手工逐張進行,即便在圖片質量較好的情況下,按照平均每張圖片5分鐘的工作量,全書1.3萬頁(即2.6萬欄)也要花費2000多個小時進行修復。為了提升效率,我們在第一次校對結束后,將污點密集、字跡不清、內容缺漏的奏折進行了統計,并逐一描述“癥狀”。在與一史館溝通后,一史館即安排專人分四批將效果欠佳的奏折逐一調出其縮微膠片,重新轉制,并將內容有缺漏的奏折進行了補齊。這次“換血”過程縮短了圖片編輯的工期,確保了成書的質量和進度。
時隔一年,2010年秋,《清宮揚州御檔》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共計18冊、5763件、12967頁,外殼統一采用“國標”清史工程《檔案叢刊》的樣式,朱紅漆布封面,刷金書脊,硬殼精裝,極具歷史厚重感。同時,為了方便廣大讀者,我們還特別制作了配套光盤,光盤外殼、封面及程序界面采用清新淡雅的古典風格設計,其中收錄了全套18冊書的檢索目錄和加密、加水印的PDF版原文,其中PDF文件還根據每一件奏折的文題制作了電子書簽,實現快速查找和定位,可以說是一份“便攜式”的《清宮揚州御檔》。

圖7 去水印
尾聲:星火燎原。曲盡人未散,交響會有時
《清宮揚州御檔》出版已經過去了四年,如今,曾經一起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同仁們也早已踏上了新的征程。盡管項目已經結束,令人欣慰的是,昔日由“御檔”二書出版帶來的地方清史研究的“星星之火”,燃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后續效應”,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2012年,儀征市檔案館組織力量對《清宮揚州御檔》進行了分解,輯集與儀征有關的171份御檔,匯編成《清宮儀征御檔》,為更好地解讀《清宮揚州御檔》、全面悉知清代的儀征做了鋪墊。今年5月,寶應縣檔案館也利用《清宮揚州御檔》中112件有關寶應的內容匯編了《清宮寶應御檔》。廣泛的社會影響并不僅僅局限在揚州市境內,由于這兩套書中收錄的御檔奏折涉及到許多兩淮鹽運、運河等地域性較廣的題材,近年來,常有周邊地市的研究者來到我館借閱,希望從書中挖掘更多的奧秘。
好酒也怕巷子深,佳曲還盼知音人。歷史檔案只有經過一番精心整理與解讀,其珍貴意義才能展現出來。為了讓《清宮揚州御檔》變“死檔案”為“活資源”,我局組織了如火如荼的專題解讀活動,鼓勵廣大讀者對御檔進行挖掘解讀,《揚州史志》還開設專欄刊載。截止目前,各類報刊已發表由揚州文史界專家學者、檔案人乃至普通讀者撰寫的解讀文章近百篇,社會反響良好。一些兼具歷史性和趣味性的解讀文章還被轉載到互聯網平臺上,為提升揚州的知名度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