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非
(揚州海關,江蘇揚州,225000)

清代揚州梅花書院圖
《清宮揚州御檔》收錄了一份由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人俊上呈的《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照章請獎》奏折,主要內容為:
兩淮中學堂原系怡董學堂,于光緒二十九年正月開學,至三十三年二月間改定今名。當將舊班學生中嚴加考驗,內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學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滿五學年,照章舉行畢業。當經署江寧提學使陳伯陶派員前往,隨同兩淮鹽運使趙濱彥嚴加考驗,程度合格,分別等第,計取定最優等:何惟能、程廷熙等二名;優等:符宗朝、江廷鑾、費緝熙、鄭璋寶、黃宗霸、居秉淇、許洪綬等七名;中等:夏之云、易錦元、謝永泰、陳恩鈺、朱震彝等五名;下等:王家槐、孫增泰、許鐘駿、李肇伊、章鋆等五名;最下等:包詠春一名。分別給發畢業修業文憑,應請照章分別給予獎勵,由堂造冊,稟經署江寧提學使陳伯陶詳請。
……
奏折后面有朱批“學部議奏”四字。這份跨越時空100多年、約600字的清末奏折,除了其本身所奏明的事情之外,還告訴我們清末民初揚州的一段歷史佳話。
不難發現,奏折中“怡董學堂”,就是“儀董學堂”。翻開揚州中學的校史,有這樣一段話:“江蘇省揚州中學的歷史始于清末的儀董學堂。1902年儀董學堂創立。這是揚州第一所官立中學,經費出自鹽務,總辦由兩淮鹽運使擔任,首任總辦為程儀洛(字雨亭)。運署內有儀董軒,為紀念西漢哲學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學堂亦因此得名。不久,運使易人,學堂改名兩淮中學堂。”
奏折作為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字句非常嚴謹,訛錯之處很少。再看《民國江都縣續志》,其卷八對儀董學堂有這樣一段記載:
儀董學堂在東關街甘泉境,光緒二十八年,運使程儀洛以安、梅經費之半詳請設立。系中學制,初任監督屠寄,繼任王鴻運、李慎儒、宋子聯;學生分甲乙丙丁四級,總約百人,畢業僅一次,余皆輾轉升學。
兩淮中學堂,光緒三十二年,運使趙濱彥依照學制就儀董學堂改設,校址仍舊,初任監督楊道隆,繼任張鶴第、劉榮椿。學生三級,每級以五十人為率,先后畢業一次。
其實,不僅是《民國江都縣續志》寫作“儀董學堂”,《民國甘泉續志》、《蕪城懷舊錄》等等地方文獻,上面都作“儀董學堂”。“儀董”者,取法董仲舒,旨在培養“通經濟世之才”(光緒帝《定國是》詔),其用心良苦,含義深遠。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學有三座高峰: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是漢武帝時的名臣,更是儒學的第二座里程碑,他又做過江都王相,揚州董子祠至今還在。因此,“儀董”毫無疑義,若換成“怡董”,意境就差很遠了。
那么,兩江總督張人俊為何要將“儀董”寫成“怡董”呢?其實,之所以把“儀”改成“怡”字,是為了避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諱。當初創立儀董學堂時,宣統皇帝尚未出生;6年后的宣統元年上奏折,宣統皇帝赫然在位,不得不避諱“儀”而改寫成“怡”字。
這份奏折根據學生的成績分別等第,把這22名學生中參加考試的20名分別定為“最優等、優等、中等、下等、最下等”5個等第。清廷通過評定學生等第,對優秀學生作出相應獎勵。
這份奏折在評定學生等第前有這樣一句話:“照章舉行畢業”,這個章是指《奏定學堂章程》。根據這個章程的規定,在學生畢業之期,將學生分科試驗(即考試)所得的分數及每月積分、平日行檢分數平均計算,以滿分為極,滿80分以上者為最優等,滿60分以上者為優等,滿40分以上者為中等,40分至20分止為下等,20分以下為最下等。同一個等第內,按照平均分的多少,列為X等第X名。
評定了等第,自然要給予相應的獎勵。正如奏折所請,“最優等作為拔貢生,優等作為優貢生,中等作為歲貢生,下等作為優廩生。……自應照章給獎,以示鼓勵,而昭激勵。”貢生,顧名思義是貢舉到國子監成為太學生。貢生分為拔貢(每12年考選1次,因其難考,故古語有“拔貢賽進士”之說)、歲貢(每年選1次,按在學時間依次選補)、恩貢(無定期)、優貢(無定期)、副貢(每3年舉選1次,由鄉試取得副榜的生員中選送)。
可見,儀董學堂和書院、府學、縣學不同之處是,在儀董學堂學習結束,考試合格,是包分配的。書院、府學、縣學三種學校是純學習機構,學習結束,自找門路就業,要想做官,還需經過各種官方考試,取得資格,才能做官。科舉時代,只有考取進士才能包分配,而拔貢(包括優貢生、歲貢生)雖然身份比進士低一點,也已經取得做官的資格了。相比之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屢應鄉試皆落第,72歲始成歲貢生,怡董學堂的畢業生只要成績中等(滿40分以上者)就能成為歲貢生,這樣的獎勵還是相當優厚的。
《民國江都縣續志》卷八說儀董學堂是“以安、梅經費之半詳請設立”,我們已經無法知道當年儀董學堂學生的待遇,但大體可以確定,他們的待遇與安定、梅花兩書院相仿。根據《民國江都縣續志》記載,清朝末年這兩個書院學生的待遇大致是:
學生分正課生、附課生和隨讀(附讀)生三個級別,合計收正課生、附課生320名,隨讀生沒有定額。具體數字是:梅花書院由舉人入學的正課生20名、附課生20名,兩院由秀才、監生入學的正課生各50名、附課生各50名,由童生入學的正課生各20名、附課生各20名。
正課、附課和附讀這三種學生的待遇各不相同。附讀生不發膏火費,正課、附課兩種學生的膏火費的數額是:舉人正課生每人每月銀3兩,附課生1.5兩,隨課生前20名每月銀1兩。膏火費之外,另有優獎銀:正課生第一名1.2兩,第二名至第五名各1兩,第六名至附課生第一名各0.8兩。
每月初二,鹽運使到書院講課,稱官課,講課后考試,成績優異的給優獎銀:正課生第一名1兩,第二名至第五名各0.8兩,第六名至第十名各0.6兩,第十一名至附課生第一名各0.4兩。
每月十六日,山長(院長)給秀才、監生講課,稱院課,講課后考試,成績優異的也給優獎銀:正課生第一名2兩,第二名至第三名各1.5兩,第四名至第十名各1.3兩,第十一名至第三十名各1兩,第三十一名至附課生第一名各0.8兩。
兩書院讀書的童生膏火銀的級別是:正課生每月2兩,附課生每月1兩,隨課生前20名各0.5兩。凡官課成績優異的也給優獎銀:正課生第一名0.8兩,第二名至第三名各0.5兩,第四名至附課生第一名各0.3兩。院課的優獎銀:正課生第一名1.2兩,第二名至第三名各0.8兩,第四名至附課生第一名各0.5兩。另外,凡是在院的學生每月還發飯食錢50文。
據《世紀滄桑——辛丑國恥百年祭》一文說,那時候1兩銀子合現在30美元。這樣我們可以換算一下,便知道安定、梅花兩書院學生的助學金是多么地豐厚。可見,儀董學堂學生的待遇也是豐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