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彭小安 康美權
宣傳農村政策,解決一個“渴”字。黨的農村政策帶來極大實惠,廣大農民渴望能迅速及時地聽到黨中央和政府的聲音。特別是農民負擔、土地承包期等敏感問題,他們更是希望了解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政策。為滿足這種需求,“鄉里鄉親”及時選播黨的各項農村政策,報道中央領導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并且邀請相關專家對具體條文進行解讀,為農民朋友充“饑”解“渴”,讓黨的惠農政策落地生“金”。
推廣農業科技,突出一個“用”字。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普及科技知識,二是介紹實用技術,三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鄉里鄉親” 始終將“有用”作為是否報道的評判標準。欄目邀請兩位市領導擔任顧問,通過政府高位推動,建立了由全市20多個涉農部門人員組成的農業科技專家團隊,講解推廣農業科技知識,開展農業科普宣傳,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增強了節目的知識性、指導性與實用性,深受農民朋友歡迎。
傳播精神文明,滿足一個“盼”字。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農民最大的愿望是提供一些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農村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農民就很關心,欄目組便有針對性地拍攝了《窮村富干部》《村干部的“清廉經”》,報道農村干部清廉與腐敗的正反典型,避免大而空洞的說教;為引導農民加快新農村建設,欄目又推出“紅土地上的新農村”系列報道,詳盡地介紹吉安各地抓生態鄉村建設的有益做法。針對一些農村家庭婆媳不和、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問題,欄目有針對性地采寫這方面的新聞,通過一事一議,引導輿論,營造新風,較好地滿足了農民的精神需求。
普及法律法規,達到一個“護”字。隨著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的法制意識不斷提高,他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望,最主要的是謀求自身利益的保護,比如農民宅基地歸屬問題、土地流轉問題、離婚財產分割問題、老人贍養問題等等,一些農民遇上矛盾糾紛、法律官司,常來人來信咨詢。為此,“鄉里鄉親”欄目及時邀請法律專家專門解答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通過一案一例有針對性地普及法律知識。同時精選法制稿件,從不同角度反映農民學法、守法、用法的情況,很受歡迎。
記者采寫報道,強調一個“走”字。對農節目記者面對的采訪對象絕大部分都是農民,每次采訪不是騎摩托,就是搭班車,更多時候靠步行。“鄉里鄉親”的幾名記者不僅能吃苦,而且熟悉農村工作,對農民有著深厚感情。在日常的采訪工作中,他們“身”入田間,“沉”在基層,“心”入農家。2012年夏天,遂川縣久旱無雨,對水稻、果樹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不少農民打來電話咨詢如何科學抗旱、加強管理減少損失,記者及時請吉安市農業局的技術專家來到遂川縣左安鎮小坑村,現場指導水稻田間管理,講授果樹抗旱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節目播出后收到較好的效果。
主持語言風格,凸顯一個“和”字。一檔欄目的核心人物是節目主持人,主持人的親和力對節目成功至關重要。但對農節目對主持人要求更高,要求主持人具有相當的新聞知識、理論水平,熟知政策,懂得較多的農業知識,熟悉農村工作的各個環節,同時還得具有平民情結。
“鄉里鄉親”實行采編播合一,每期節目都由主持人負責采播工作。大量的采訪以及采訪過程中的各種艱辛,使他們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能夠較好地把握分寸,駕馭節目,獲得觀眾認可和農民信賴。
“鄉里鄉親”主持人根據報道對象、信息需求和接受心理的實際情況,改進播報語態,大量使用口語,適當運用一些當地的方言俚語,做到“為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讓農民說話”,以增強對農節目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節目詼諧幽默,農味悠長,為農民朋友所喜聞樂見。
“鄉里鄉親”除通過熱線電話與觀眾互動外,還結合農事,利用新媒體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實現“節目活動化,活動欄目化”。
重視服務熱線,彰顯一個“實”字。如今的農民朋友,不僅需要節目內容新、信息量大,而且需要信息服務專業和精準。部分農民朋友由于不懂電腦,更不會用微博,遇到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不了,就會想到求助媒體。“鄉里鄉親”在本欄目和《吉安廣播電視報》、吉安人民廣播電臺公布服務熱線,方便農民求助。欄目開辦三年多來,農民朋友通過服務熱線咨詢和投訴的問題幾乎涉及農業生產、農村社會事務、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欄目通過構建強有力的專家團隊為農民群眾提供直接、便捷、快速和高效的服務,準確解答乃至根本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在農民朋友最關注的“買難賣難”問題上,節目充分發揮影響力,義不容辭地當起了農產品的“推銷員”。
借力新興媒體,強化一個“活”字。實踐證明,充分發揮節目的互動傳播優勢,通過互動參與和開展活動是辦好對農節目的一條重要途徑。“鄉里鄉親”采取開通網絡QQ、微信微博等,讓農民群眾直接參與節目,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維護基層穩定、宣傳涉農法律法規、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節目還通過舉辦“秀美吉安——走進美麗鄉村·十鄉百村”巡禮活動,以紀實的形式對市里表彰的十大美麗鄉鎮、百個美麗鄉村進行報道,吸引農民朋友參與,提升節目影響力。
創新傳播內容,突出一個“新”字。“鄉里鄉親”之所以能吸引農民觀眾,關鍵在于它的選題和內容都是圍繞農民最為關心的“三農”展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讓農民觀眾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通過“鄉里鄉親”,農民朋友不僅能及時了解發生在吉安農村的新鮮事,還能第一時間知道“美麗鄉村”會建設成什么樣子;不但掌握了最新致富項目,還明白了致富以后怎樣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市里出臺的有關“井岡蜜柚、綠色蔬菜、珍貴楠木、高產油茶、花卉苗木、茶葉煙葉”六大富民產業和原中央蘇區發展振興、羅霄山脈連片扶貧開發政策,欄目都會及時開辟專欄進行報道,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圍著農民轉,貼著農民辦,取得了良好效果。
創新報道方式,注重一個“美”字。目前,對農電視節目多保持板塊式、訪談式、專題片式幾種常態結構。無論是哪種形態,對農電視節目都要在保證信息量和服務性的同時提高可視性,要具備實用、深入、趣味的要素,設置各具特色、有機結合的板塊,展現集合效應。“鄉里鄉親”開設有“今天我登場”“農家喜事”“農村大喇叭”“科普大篷車”四個子板塊,所有板塊均冠有“鄉里鄉親”標簽,凸顯整體效應。這種點面結合的板塊組合方式,將豐富的內容有機串聯,很好地體現了欄目和諧、統一、協調的美感。